天津卫的10座祠堂
谭汝为
天津市以祠堂命名的街名和胡同名为数不少,例如红桥区的“张公祠前街”(张公祠系直隶总督张树声祠堂)、“周公祠西街”(周公祠系清代提督周盛传、周盛波兄弟的祠堂)、“僧王祠胡同”(僧王祠系清统兵大臣僧格林沁祠堂);河北区的“李公祠大街”(李公祠系清直隶总督李鸿章祠堂)、“马公祠胡同”(马公祠系清直隶提督马玉昆祠堂);南开区的“张家祠堂胡同”(张家祠堂系清人张锦文即‘海张五’的家祠)、“丁公祠小马路”(丁公祠系清直隶按察使丁寿昌的祠堂)、“乡祠东街”(浙江乡祠)、“清修院胡同”(清修院系‘天津八大家’之一的李春城建的家祠)等。
1.鲍公祠
南开区老城里府署街原有一条“鲍公祠胡同”,是明嘉靖年间建造的;但这个“鲍公”却是讹传。此地原有“报功祠”,为纪念明天津道毛恺所建,后民间谐音讹传为“鲍公祠”。这个地名使人误以为:这里原是为祭祀姓鲍的某个名人而设立的祠堂。
报功祠是明朝嘉靖三十三年(1554),天津人民为纪念整饬使毛恺所建的生祠。所谓“报功”就是报答功德,所谓“生祠”就是为活着的人建造的祠堂。毛恺,浙江江山人,在天津任地方官三年,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例如加强文化教育,扭转了当时尚武好斗的民风;在执法时“鞭笞不用”,引导百姓遵守法纪。另外,毛恺为官清正廉明,生活节俭,“自奉俭约,布衣瓦器,饭常蔬菜,衣食必以常禄”,因而受到天津百姓的由衷爱戴。上述祠堂建筑都早已拆除,但因以派生的地名却依然存在,反映出这些历史祠堂的印迹。
2.曾公祠
清代后期朝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先后在天津任直隶总督。在天津地名中留下了两座著名的祠堂——曾公祠和李公祠。
曾公祠是清末直隶总督、两江总督曾国藩的祠堂,位于今红桥区南运河北路北侧,现三条石中学内。祠堂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5),为砖木结构宫殿式建筑,古朴典雅。1982年从曾公祠正殿西南角发现一块碑石,系1875年由天津河间兵备道、天津知府、天津知县为建祠而立,该碑现存红桥区文物管理所。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湘军首领,1854年至1864年,积极参加镇压太平军农民运动,升任两江总督,封一等侯爵。1865至1866年,与李鸿章、左宗棠等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马尾船政局等军事工业。次年授大学士。1868年调任直隶总督。1870年调任两江总督,1872年病死南京。清政府为表彰其功绩,谥号“文正”,并建祠祭祀。祠堂于1937年改为安清家庙,后先后改为尚义小学、金钟桥小学。现为三条石中学,祠堂仅存原正殿部分,主体现为校办工厂车间。
3.李公祠
李公祠即李鸿章祠堂,原名李文忠公家祠,位于河北区天纬路李公祠西箭道4号,现为天津市五十七中学校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直隶总督袁世凯主持修建。李鸿章(1820~1901)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淮军首领,因镇压太平军、捻军有功,先后担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洋务派首领,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立北洋海军。1901年死后谥号“文忠”。
李公祠占地2万平米,是一座规模宏伟的庭院式砖木结构建筑,正门设在子牙河畔,庭院中央安放李鸿章铜像,主体建筑为连九间的大殿堂,堪称津门古建筑中之佼佼者。祠堂内先后开办(或更名为)启明小学、庐山中学、向前中学、三十三中,现为五十七中校址。祠堂原建筑虽已不复存在,但李公祠大街、李公祠东箭道、李公祠西箭道等老街名却向后人指点着祠堂的方位。
河东区有区片名——“李公楼”,相传清道光年间,海河东岸盐坨民工在今六纬路与十一经路交会处一带聚集而成村落,称李公楼,又名太平庄。此李公楼之“李公”与李公祠祭祀的“李公”毫无瓜葛,在此附带说明。
4.两座周公祠
天津有两座周公祠,可不是一码事。一个座落在河东,是直隶布政使周馥的祠堂;另一个座落在红桥,是天津总兵周盛传的祠堂。津门二“周公”,皆为安徽籍,各具文韬武略,分别在创办新政实业、屯垦发展农业上大有作为,均为天津近代经济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周馥(?~1920)安徽建德人,历任天津海关道、直隶布政使、山东巡抚、两江总督、闽浙总督等要职。协助李鸿章办理洋务达30多年,举凡筹建北洋海军、开办海军学校、设立天津机器局、开发开平煤矿、筹建唐胥铁路等无不参与。1901年李鸿章病故后,周馥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其子周学熙(1866~1947)历任天津道、直隶按察使,财政总长等要职,是清末民初北方财政、实业界的著名代表。周氏父子对于实施发展天津新政,繁荣天津现代经济,其功不可没。周馥祠堂位于今河东区四新东道小孙庄富贵里26号,始建于1924年,次年落成。占地31亩,建筑面积965平米。解放后,祠堂及所藏古籍文物均捐献给国家,后建为学校的教学楼。
座落在红桥区三条石附近的周公祠,系纪念清末提督周盛传、周盛波兄弟而建的祠堂。清政府为周氏开发小站有功而建祠纪念。周盛传(1833~1885),清末安徽合肥人,李鸿章部淮军“传字营”首领,历任广西右江镇总兵、湖南提督等职。其兄周盛波,为淮军“盛字营”首领,历任甘肃凉州镇总兵、湖南提督等职。周氏兄弟以率淮军驻守天津小站,开发改造马厂减河两岸的盐碱地,屯田试验生产小站稻而闻名。现在小站地名中的盛字营、传字营、前营、中营、营盘圈、南副营、操场河等,都是周盛传部下的驻地。
小站地区原为斥卤之地,积潦纵横,盐碱低洼,芦苇丛生。清同治十年(1871),直隶总督李鸿章调提督周盛传兄弟率军驻青县马厂。后因修筑新城炮台,为便于往返修筑了马新大道(马厂至新城)。沿途设驿站,40里一大站,10里一小站。小站遂以得名。光绪元年(1875)周盛传兄弟率军在小站地区垦荒屯田,大兴水利,涤除积卤,种植水稻,反复试验,终获成功。于是天津小站稻名扬天下。
周公祠堂今已无存,但从北开新街向南折西,通河北大街方位,有一条长330米的“周公祠西街”仍在。老地名犹如汗青史册,就是这样倔强而无声地向后人昭示着千秋功业。
5.双忠祠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6~1860)英法联军三次进犯大沽炮台,均受到驻守炮台的中国守军的迎头痛击。其中以清咸丰九年(1859)的“大沽战役”
最为激烈。是年5月25日,英法联军舰队20余艘军舰侵入大沽口,炮击清军炮台,强行登陆。中国北炮台守军在直隶提督史荣椿等的率领下予以勇猛的还击,当地居民冒死运送给养,激战一昼夜。提督史荣椿在战斗中被敌军炮火炸伤,仍指挥抗击,大呼杀敌,直至壮烈牺牲。指挥守卫南炮台的大沽协副将龙汝元奋勇当先,不幸中炮身亡。这次战役,英国舰队司令贺布受重伤,仓皇逃命。英法联军折损军舰13艘,死伤400多人,狼狈逃出海口。清政府为表彰史荣椿、龙汝元的功绩,在塘沽于家堡建“双忠祠”,以兹纪念。
6.聂公祠
聂公祠是清末直隶提督聂士成祠堂,座落在红桥区博物馆街5号,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占地3•2市亩,为砖木结构,清代建筑风格。聂士成(?~1900),安徽合肥人,淮军将领,历任太原镇总兵、直隶提督。在中法、中日战争时期,他曾分别在台湾、朝鲜立有战功。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攻陷大沽,聂士成奉命守卫天津。他参战前曾向直隶总督荣禄表示:“士成在一日,天津有一日,天津如失守,士成不见大帅。”决心与天津共存亡。7月9日,侵略军6000余人分兵向聂士成部发起大肆进攻,日本出动500多名骑兵从租界前来增援,聂士成被迫率部退至八里台一带,被敌军重重包围。聂士成毫不畏惧,率部与敌军激三小时,身先士卒,挥刀督战,坚守八里台桥,身负重伤七处,腹颇肠出,中炮阵亡,英勇捐躯。聂公遗体归葬故乡合肥,清廷追谥“忠节”。
1904年清政府1905年,清政府在聂士成阵亡处(八里台桥旁)修建了一座“聂忠节公殉难处”纪念碑。碑文镌刻着“勇烈贯长虹,想当年马革裹尸,一片丹心化作怒涛飞海上;精忠留碧血,看此地虫沙历劫,三军白骨悲歌乐府战城南”。横额为“正气凛然”四个大字。该桥被命名为聂公桥。2000年4月,天津市政府在聂公殉难处建成一座高4•18米的聂公铜像——聂士成将军横刀立马抗击敌寇的英姿,永远定格在津门儿女的心中。
7.僧王祠
红桥区西关大街西段北侧有僧王祠胡同。僧王祠就是清统兵大臣僧格林沁亲王的祠堂。僧格林沁(?~1865)蒙古科尔沁旗(今属内蒙古)人,道光五年(1825)袭封郡王,咸丰三年(1853)晋封亲王。咸丰九年(1859),僧格林沁率部在天津咸水沽、灰堆、葛沽一带屯垦营田数千亩。后为保卫天津、京畿,在大沽口、双港等地修筑炮台,在天津城周边修建壕墙,以御内乱外侮。1865年,僧格林沁所部在山东曹州(今菏泽)为捻军击败,他亦被杀。僧王祠在三官庙旧址由清政府修造,门悬御赐“丹心万古”匾额。旧址后为纺织第四配件厂。
8.张公祠
红桥区博物馆街附近有一条张公祠前街。张公祠就是直隶总督张树声的祠堂。张树声(1824~1884)安徽合肥人,淮军主要将领之一,历任山西布政使、漕运总督、两江总督兼办通商事务大臣、江苏巡抚、两广总督等要职。1882年4月,李鸿章因母亲逝世丁忧离职,由两广总督张树声暂署直隶总督。其期,张树声以出兵迅速,一举挫败日本驻朝鲜公使的政变活动而获得朝廷奖励,赏加太子太保衔。转年6月,李鸿章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树声回任两广总督。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因广西边防备战不力,致使清军在北宁战败。张树声被革职留任,办理广东防务。同年10月病逝。天津设立张公祠,主要是纪念他在直隶总督任上之功绩。后张公祠旧址先后改为玻璃仪器仓库、铝品厂和市烟酒批发部。
9.马公祠
河北区黄纬路中段有一条马公祠胡同。马公祠就是清天津提督马玉昆的祠堂。马玉昆(?~1908)安徽蒙城人,以总兵身份与左宗棠部镇守西北十数载,在抗击沙俄入侵、平息叛乱之余,倡办农垦,以兴地利,颇得朝廷赞赏。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先后在守卫平壤、辽东等战役中率部与日军血战立功,1899年擢任浙江提督,转年调任天津提督。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马玉昆负责驻守河东陈家沟、小树林一带,率部奋勇作战。天津城陷,马玉昆退至北仓配合义和团进行抵御。后护送慈禧、光绪逃往西安。翌年还京,加封太子太保衔。1908年卒于天津,朝廷建祠纪念。马公祠位于黄纬路中段东侧,为绿色琉璃瓦顶三进大殿。门外设石狮影壁,气势宏伟,旧址后为黄纬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