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赞助第一人”之称的张春健在他的《赞助天机》谈道:“做广告找死,不做广告死。”他把赞助当作是一个行业来运作,以低成本的投入,获取高回报。赞助行业还是个新词,通常我们看到的赞助也只不过是向社会贡献点力量,如今被推到营销模式上,又如何利用这点“道德”来发家致富呢?
这个被张春健称为是“一万年才做的一件事”的事,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件事?对于常人而言赞助无非就是为了宣传自己,给某人或是某单位赞助,比如说某品牌栏目由谁赞助。这种得了便宜还卖乖的事情,被大家称为是“有钱人玩的游戏”。很现实的一个例子,蒙牛赞助“超级女声”投入6000万,却赢得了10个亿的大收益,酸酸乳一炮走红,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电视台赢了,赚了栏目广告,电信运营商赢了,赚了短信信息费,参赛的女孩子赢了,展示了自己的艺术才华,有的成了明星,企业形象代言人。
赞助是什么?顾名思义是拿钱给别人,做点有“道德”的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发现赞助也有利可图,比如说赞助中央电视台某节目,一年下来比打广告还强,观众一听这栏目还是某企业赞助播出呢。这种营销方式在大众眼里是有一点点公益性质的,比如说我之前接触的吉尔达,它就赞助了浙江游泳队,为什么赞助,老板说为了品牌宣传。事实便是这样的,每年赞助单位出钱,被赞助单位没必要给回报,赞助单位得到的是社会回报。
我认为赞助行业的前景有几种可能:
一,正如张春健所说那样成为行业性质的发展。
赞助无疑是把钱送给别人,如果钱多当然随便的赞助,如果赞助是出于一种目的呢,谁能保证这次赞助能够真正的获利?为此我认为张春健在《赞助天机》里提到的赞助营销分析得很明确,把赞助与营销挂在一起,使投资方得到回报。
二,纯赢利性质的合作
在赞助之前,就签署一份合作协议,确保赞助的投入得到一定的回报,至少成本要回收。这种保证就像我们平常买保险一样,不只是一次支出,还要在支出后有一定的回报。这样一来,就变成了一种矛盾,既要公益赞助,又要得到回报,有了美名还要钱,哪来的好事。
我把这种行为称为“道德”式商业,并不是指在利用道德,因为赞助似乎在人们的概念中就是一种道德行为,大家一直去这么认为了,要改变还得一段时间。所以,奉劝那些把广告费用计划到高额成本上的人,不防也学学借用一下“道德成本”,尝试一下赞助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