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六中那些我的老师我的同学


 

西安六中那些我的老师我的同学
 
 
说实话,我对六中是没有感情的。
从小学到初中我一直在我所子弟学校上学,经常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初中毕业那年,我好像考了517分,几乎西安所有的重点中学都可以去的。因为我们所没有高中,父亲就东奔西走,放弃了84中、85中、西工大附中等就近的重点高中,看上了远在15公里位于城里的西安市第六中学。主要的原因就是那年的报纸登了“一个班全部考上大学”的新闻,望子成龙的父母哪一个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进个好学校,考上大学呢?其实六中的教学质量、办学条件和老牌的84、85等中学根本没法相比,之所以一个班全部考上大学,是因为把一个年级的尖子生集中到一个班级的缘故。如果放到现在,这自然是一个升学大骗局,可是放在那个年代,作为一直研究技术的父亲,自然不谙此道怀揣着对孩子美好的希望,把我送进了重点中学六中。
  我们所还有一个王宏斌也一起上了六中。进了六中,班主任李勋康就任我为物理课代表,他是化学课代表,可见我们在六中成绩也是相当不错的。可是不久就发现不对劲,一是六中办学条件相当差,教室破破烂烂的,巴掌大的地方连个足球场都没有,一个只能容纳40多人的教室,一下子挤满了70多个学生——其实是为了钱。我们所为我上六学,每学期要交给六中500多元呢,相当于现在的10000多元,三年下来,就要6万,这在现在也是个不小的数目。每当从六中门前走过,看到崭新的教舍,就悲从中来,这不也有我们的贡献吗?二是,太远,每天早上六点我们就起来,骑上自行车“咯吱咯吱”的7点左右才能到达,早操已经结束了。有一天,我们迟到了,在大门口受到盘问,我说,太远了。旁边的一个老师说道,那就转学呗。这话让人哭笑不得,可是不知道怎么反驳,当然也不敢反驳。
我这人性格较内向,不大爱说话,在所子校是尖子生,这并不影响我是老师的宠儿,是同学们瞩目的对象,现在我们许多老师还能记得我,同学聚会时总会问到我。可是在六中,不知道为什么,学习成绩总是比不上那些“坐地户”,无论我怎么闭门谢客刻苦学习,还是不行,慢慢的由20多名降到了30多名,又到了40多名。——高考时,我头一年落榜了,王宏斌连预考都没过,学习不好,又因为不爱说话,在同学和老师眼中形象可想而知的。
俗话说,为人师表。一日为师,终身为师。但对六中的老师我实在不敢恭维。有的老师严厉但不伤人;有的老师不严厉,但很伤人;有的老师不严厉,也不伤人,还有的老师纯粹是个大混蛋。对好老师,人一辈子是忘不掉的,可是对那些不好的老师,人一辈子也是忘不掉的。在六中的3年许多老师都交过我们,像班主任李寻康、语文老师刘之东等,都属于老好人,值得尊重。而几个老师,现在回想起来,并不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不反感了,比如那个姜福义。福义,既没有福气,也不义气。他是高三才来的班主任,此公属于慷慨激昂型的,暑假我父亲和王宏斌父亲去拜访他时,他一再说道:要是早把这个班交给我怎么怎么的,最后叮咛道,开学时让娃提前一天到,好打扫卫生。感动得我父亲给我说道,你那个姜老师太好了,太好了。你一定提前到学校,给姜老师留个好印象。开学前的头一天,我去了可是一直在教室门口等到下午,也没见姜老师露面。第二天开学时,他讲话时竟然说道,有些同学我专门要求提前来,可是没有来-----过了仅仅一个月,姜福义就原形毕露,先是按成绩排座位,弄的成绩靠后的同学尊严尽失。后来大搞法西斯主义,至今许多人提起来也是冒冷气。前几天,同学小聚时有人问道,每天早上黑板出现的“打倒姜福义”,是哪个弄得?呵呵,还有此事,大爷我不禁哑然失笑。我只记得那时,姜福义位于楼梯下小房子的玻璃和灯泡让人砸了,他板着乌青乌青的脸进了教室就大发雷霆。有一次下大雪,突然一个大雪球飞到老姜头上,他破口大骂,是哪个碎皮,不剥了你的皮!那是听了这话,大爷我就想到,这哪里像为人师表的样子。
据同学说老姜在我们毕业不久就见了阎王。可见人还是多做善事的好,远在地下的姜福义如今可有何感想?
人常说,40不惑。这些年来,我们经历了许多,有欢笑,也有眼泪;我们阅人无数,对世态炎凉也深有体会。但我总以为,人应该以平常心看待一切,以淡然的心态对待一切。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无论贵贱和贫富,大家都在生活,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的。而六中一些老师们偏偏很势利,坐在后面的学友至今回想起来仍旧愤愤不平。
六中只是我人生历程中的一瞬间,如果不是因为同学聚会,我可能早就把它封存在记忆中了。对六中我只能感慨良多,对同学们也希望多多思考思考人生之味。虽然大家人生道路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为了生活,都在生活。对人、对事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这一点偏偏是现代教育缺乏的。从一些六中老师身上,我看到自私、偏狭、尖酸、势利等等让我深恶痛绝的毛病。你看势利这一点,我们5班一共70多个学生,当年在老师心目中可是369等的,如今20多年,再回国头来看,其实大家都是一个重量级别的,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从政的不过处长;致富的也不过千万;即使出国,对于富强了的中国来说已经细松平常。前几年,一位从加州回来的海归派朋友,不知道怎么弄了个40来万,矮胖矮胖的,长得像个猪头似的,此公一说起话来就是嫖过雏妓,和一位比利斯姑娘同居过半年,他一天无所事事,就蹲在外院门前等女大学生,还真有一个小学妹死心塌地得跟着他,要么就是给人许诺出国之类的。有一天那家伙正在吹的时候,一位朋友粗话出口:你妈的皮,谁不知道你在那里是三等公民?你骗骗20来的小女孩还行,在我们这吹你妈的皮!
其实,大家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说到底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都是过日子的!
20多年过去了,年轻时的浮躁,早已随着时间的流淌归于平常,归于生活。祝大家生活幸福!吃好、喝好、身体好,活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