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同济大学蒋卫平博士


  蒋博士:您好!

  关于您提到的两个问题最近我也在思索。我觉得我还是从第二个问题开始回答,您看如何?黄老和谐之道是否真的能够被人们所接受?我想这个问题,不光是你我关心的。我觉得高层也在思索这个问题。上个月中国政协常委任法融道长到西安讲学。题目是《黄老智慧的现代启迪》。任老认为:黄老道家始终以“和”为其枢纽,日升月落,风雷云雨,秋收冬藏,一切都遵循着道。儒家所提倡的中庸,是每个人都要符合道,家庭和睦,国家太平,整个社会才能长治久安,立于不败之地。党提出了和谐的理念,注意,这是一个大智慧啊。“和”这个理念,为了社会、为了世界的和谐。道家和谐理念与儒家中庸思想有什么异同?儒家更注重人间社会的福祉进退,而道家所讲的“和”,如“天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是天地宇宙间的道理。这些都是任道长的原话。其实轩辕黄帝的《阴符经》开篇之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的?就是说大自然的运行法则,不容侵犯。天道如此。黄老思想何以产生?因为它是将老子的忧民思想转向对社会的有效治理。我们发现道学总在期盼、探索、构想一种理想社会,体现出道学对民生的关切。道学在自身演进中逐渐形成了太平社会理想,追求天地人和谐互进。黄老道眼中的“和谐社会”是太平社会,而“太平社会”是不会自然而然到来。其中的关键环节是要通过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来感天动地,迎来“太平气”。《太平经》的核心思想是“致太平”,所以,治国成为评价人生价值主要标准。黄老道家凭借其兼容并包的文化风格,采纳百家之长(在充分吸收儒、墨、法、阴阳、名等各学派思想),进行融合创新,它既保留了老庄道家“清静无为”的精神气质,又提出了“刑德相养”、“名实相定”等积极有为的治国方略,对构建“和谐社会”进行了可贵的探索。经过多种思想的论辩后,在百家争鸣之中脱颖而出最后选择黄老思想作为国家指导思想。如果说,老庄道学对理想社会的设想还只是一种自我信仰,那么,在战国中后期兴起,并在汉初大兴的黄老道家,就是对理想社会的切实探索,这种探索的代表性成果就是“文景之治”。不管是老庄道学对“和谐社会”的设想(无为道学),还是黄老道家对“和谐社会”的求索(有为道学),展现了道学对“和谐社会”的探索性努力,这种努力都可以为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其实我们探讨明白第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几乎就不是问题了。道德基金的普遍建立肯定是不容易的。正如毛主席说: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天没有情,所以天难老,天如果有情,它也就变老了。人有了奋进之心,就会有沧桑之变。但是什么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在办事中,按照天道运行的规律、虚己化物即可。顺其自然,要等待时机成熟,有些事情,有时越急越理不出头绪。我想道德基金的成长轨迹其实也是在顺应中起来的吧?你看现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大学生就业难、社会贫富差别拉大、缺少公开正义等等社会问题,其实都需要解决的。这就是道德基金产生的社会大背景。这些社会问题不解决,就很难出什么“太平之气”。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就成为空中楼阁,虚无缥缈,伸伸手总也摸不到了。要说“玄”,这比什么都“玄”啊!

                                                                                               

卫战胜
                                                                                          己丑年大暑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