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涌故事:潇洒体验卖早点


    我从来就不是个循规蹈矩的人,除了法律的规矩不敢触碰以外,什么事我都敢想,什么事我都敢做。听到那么多的男同志给我苦诉他们不得不结婚的无奈,听到那么多同志妻给我哭诉她们无性的难言,我都会心说:你是在为自己活还是在为别人活呢?要男人你娶女人干嘛?嫁老公,你嫁不干你的干嘛?不管是事前还是事后,都有很自由地选择,是你不想选择的,我看不出法律挡住你了;我就不会去考虑男人非得找个女人成家过日子的规矩,法律并没要求这样;我就偏要违反世俗的心理定位,找个男人过日子,法律也没说我不能这样。
    之所以先要说段题外话,我是想让读者们明白,婚姻这样的大事我都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何况是职业这样的小事了。我这个曾经的大学老师,现在的知识产权专家,愣是没有去注意那些怀疑、猜疑和质疑的眼光,在我们家大门口,整整摆了半年的早餐摊。我从不认为职业是有高下的,只要是合法的职业,谁适合什么就做什么。谁要是给我显派他是做什么的,我会觉得很好笑,因为,我看不出那说明了什么、表明了什么、又代表了什么。如果有人认为,职业和品德以及素质会有什么联系,我要对这样的人说一句:你这样认为,那是因为你的阅历太浅了。
    有人可能会想了,你为什么要卖早餐呢?你是没钱花了吗?卖早餐挣钱很多吗?给你说个很容易想象的数据吧:我随便到哪儿去做个像聊天一样轻松自在的讲座,只要小半天的工夫,就可以挣到我每天在早餐摊前站三个小时,一个月所挣到的钱。有人越听越糊涂了:那你为什么还要自找苦吃呢?听完我下面的感言,你就会明白,卖早餐不仅是苦了。
    我整整体验了半年时间,从今年的元旦开始,一直做到6月30号。一年四季,我经历了三季:从冬到春,从春到夏。这样的体验,可就不是某些肤浅的电视节目里讲述的上大街去当一天的交通协管员,或是上餐厅去端一天的盘子的体验那么简单的了。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卖早餐的各种味道,我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感悟,也由此变得更加立体、更加丰富,更加饱满了。
    有人会想,卖早餐,是你自己做的早餐吗?我给你说说我都卖些什么,你就知道我能不能做这么些早餐了。我卖的早餐有二十多个品种,可以概括为七大类:包、饺、糕、团、粽、蛋、浆。包有肉包、菜包和豆沙包;饺有肉饺和糖饺;糕有赤豆糕和糯米糕;团有麻团和青团;粽是肉粽;蛋是茶叶蛋;浆是豆浆,等等。那么多花样,我自己能做得过来吗?其实,我只管卖,东西是街道搞的一家餐饮公司,做好了以后配送来的。卖得出去拿提成,卖不出去退回去;收入不高,风险也不大。有人在说了,提成是多少呀?说出来你不相信:百分之五;也就是说,卖出去一块钱,我拿五分钱。有人笑了:不会吧?你在骗我们吧?
    卖早餐会有什么样的经历呢?我概括成四个字:酸、甜、苦、辣。我们常说苦尽甜来,我就从苦说到甜吧。
    先说苦。这苦,主要是露天环境的苦。我们经常说到一个词:风里来雨里去;原来听到这话,我不会太在意,现在有了深刻感受了。什么是风里来?刮大风的时候,餐车上的大伞被刮得跳起来,或是伞带着车子在原地打转;什么是雨里去?下大雨的时候,遮阳伞成了摆设,人站在那儿顾得了前胸、顾不了后背,不一会儿,全身都湿透了。不仅是风和雨,还有寒;年初的时候,寒风刺骨,人站在那儿,手脚脸都冻僵了、冻麻了。老天对这讨露天活计的人真够残酷的,有时候可不仅是风雨寒单着,两碰头甚至三碰头的时候也不少见。我在感到了难熬的时候,也想到了无数在露天地里刨食的人,他们真不容易呀!有时候,他们还有被围追堵截的麻烦,被连锅端的恐惧,好在我这街道的生意还不至于这样。
    再说辣。我刚出摊一个多月,一个山东人就把他的煎饼摊子贴着我的早餐车支起来了;再过了一段时间,对面小区门口卖包子的老板娘,看到我的餐车冲了她的餐店,就推着自行车,把包子馒头堆在了我的餐车旁。这山东男人火气够大的,城管不饶他,他斗不过人家,迁怒到了我身上,被城管冲击了以后,他怒气冲冲地冲到了我的跟前,指着我就是一通辣言辣语,像是和我有不共戴天之仇似的;那上海女人也不是省油的灯,横眉冷对的,恨不得放一把辣火,把我这抢生意的主烧死。有人会想了,人家火辣,你咋办呢?还能咋办,我这秀才遇上兵,不吃哑巴亏,还能做什么。
    还有酸。本来卖出去一元早点,只有五分钱的赚头,就这点蝇头小利,有人还来跟我玩雪上加霜的游戏,让我好不心酸。主要是收假钞,我收到过两次假钞:一张五元的,一张十元的,这十五元钱就是我一天卖出去三百元早餐的全部收入了。也就是说,在这半年时间里,假钞让我白干了一天。还有的时候,这心酸源于心粗。做了快二十年的大学老师了,对于小学生的算术题,居然我也有算错的时候。有一次,我给人少算了六个肉包的钱;肉包一块五一个,舍了九块钱。那天刚刚过了年,顾客很少,天又奇冷,本来就没卖几块钱的东西,等人走了以后,我反应过来,真是从头冷到了脚,从手凉到了心。
    如果全是苦辣酸的话,就把这职业看得太灰冷了,甜的时候也很多。不太忙的时候,和街坊邻居的大哥大嫂们,大叔大婶们,大爷大娘们,或是弟弟妹妹们,聊天的时候,就是我觉得最甜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故事,听大家伙儿讲他们的经历,比那些胡编乱造的电视剧生动多了也鲜活多了。甜还来自于我们这个新上海人居多的居住小区,这里有太多来上海创业不久的年轻人,因此,孩子们特别多,活泼灵巧的,虎头虎脑的,百媚千娇的,人小鬼大的,让我看不尽孩子们的花样笑脸!
    在这练摊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现在人们生活观念的一些特点,比如,光临早餐摊的三多三少现象。三多是:中老年人给儿孙买早点的多;大中小学生买早餐的多;年轻白领买早餐的多。三少是:中老年人自己买早餐吃的少;农民工买两元钱以上早餐的人少;小区居民里,买早餐吃的人少。
    这有两个原因,一是生活观念,二是经济条件。小区里一位开着私家车的小姐,在我的早餐摊前停下了车,她听我说菜包子一块钱一个,说了声“那么贵”,转身上车就走了。她不会是没钱买一块钱一个的菜包子吧?但她的生活观念,却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消费水准上。我们这里的居民,很多人家里经济条件都不错,老年人的子女是大学教师,或是在大学城里开饭店,老人自己有退休工资;可是,他们一生的习惯让他们舍不得花钱买早点。苦了几十年才富了,原来的那些苦习惯一时半会儿还改不过来。也有因为收入少而不能随心所欲地吃想吃的东西的。附近建筑工地的农民工,或是做家庭装潢的农民工,最常买的是五毛钱一个的馒头;包子要一块或是一块五一个,买一个包子可以买两三个馒头。这些一个人出来做工,却要担着一大家子的农民工,目前还谈不上吃好,吃饱才是他们的生活要求。与之对照的,是小区居民家里的独生子女们,有的孩子每天都来买早餐,也很少注意价钱,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年轻的白领们,也很舍得买自己喜欢的早餐吃。
    从这些现象,我想到了中国人目前的消费特点。很多中国人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消费能力,进入了小康,可是另一部分人还只能混个温饱。先富起来的人,本来应该是市场消费的主力军,怎奈,其中的中老年人和观念保守者,有了钱却舍不得花钱,这和我们这个国家的传统,以及国家过多地对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提倡有很大的关系。而新生代的独生子女们和年轻人,在消费观念上与他们的上辈却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明显表现出了对个人享受的关注,他们更舍得吃、也更舍得花,更懂得享乐,也更注重享受。这让我相信:等到更多在新时代出生的孩子们成长起来以后,将会对我们国家的整体消费观念起到根本性的影响和主导。
    六月三十日收了摊也就还了摊,我这整半年的卖早餐体验到此结束了;可这两天,我这半年早睡早起的习惯还没有完全倒过来,还是一到清晨五点钟自然就醒了,晚上八九点钟人就瞌睡了。现在回想我这半年的经历,心里甜甜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经历的时候可能是苦辣酸甜的;而经历过后,回想起来的时候,苦辣酸都没有了,只剩下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