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分析无线广告的价值和将来(1)


本周宣布优告拿到了第一笔风投,25千里长征终于跨出了第一步。在受到n份贺电的同时,也有不少朋友提出了宝贵的问题。好久没有更新自己的Blog了,今天借此机会和大家杂谈自己对无线广告的认识。虽然正式进入无线广告不到1年,可是我非常有自信地冠以“彻底分析”这个标题。

 

●“中国的无线广告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

2005年开始,参照日本成功的无线广告的商业模式,也让中国的无线广告公司确实活了一把。可是直到2009年,经历了一场金融风暴后,大家开始务实地把目光从“将来”转移到“过去和现在。”雷声很大,可是无线广告这场大雨迟迟没有撒下,我们又开始怀疑起来其根本的规模和价值体现。

 

我回顾一下,从2005年(中国无线互联网的初创期)到2009年,这4年内,无线广告平台的广告主,主要归结为2类。[A]类是FreeWap/Application的用户推广,[B]类是传统广告的品牌建设。

 

对于以上[A]类广告主(FreeWap/Application的用户推广),与其说是无线广告,更有点像Money Game。或者是为了吸引投资家投钱,而投下初期投资,聚集用户;或者是拿到VC后,利用VC的钱进行推广,把推广费用投放在另一家网站,最终在几家网站互相推广后,推广费用又回到了最初的公司。对于[A],是没有商业模式,一切围绕VC转的自循环游戏(左手袋掏钱,放右手袋?)。

 

对于[B]类广告主(传统广告的品牌建设),这几年内,也不乏实力强劲的开拓者,大笔资金砸下,可是品牌广告逐渐减少->稀缺,侧面反映了此类广告也是路途艰难曲折。我想此类广告最关键的问题是3点:

No RepeatNo PerformanceHigh Cost

No Repeat(无可持续性)

可以想象类似IBM这种广告主,投了50万,在手机上做2周的广告,最终对其本/本季度的营业额提升并无多大的帮助,是无法用数据衡量。既然无法评估效果,那么就从广告主将不能持续拿到广告投放。

No Performance(无表现性)

个人一直认为手机广告的最大弱点就是由于手机屏幕小,缺乏像互联网/TV/户外媒体那样的强劲表现力,而之前像那样做mini site,虽然可以用点击投放,但是正好碰撞在无线媒体的最薄弱处,个人并不看好此种投放策略。

High Cost(高成本)

众所周知,为了拿到这些广告,或者需要做直客或者需要和4A,美国广告代理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dvertising Agencies) 打交道,公司的销售人员成本非常昂贵,但是最终拿到的广告预算却是微不足道,性价比严重背离。

 那么既然之前主流的广告主[A][B],都不行了,中国的无线广告是不是就不能做?

 我是这么看[A][B]的。

 2008年,随着行业泡沫的粉碎和金融危机的到来,VC看一个公司的重点从用户的多少转移到赚钱能力(商业模式),拿到钱的公司,想继续拿钱,必须得开始赚钱;而没拿到投资的公司,为了继续活下去,当然更加需要盈利能力。所以市场上几乎所有的FreeWap/Application,都开始借第三方SP的收费代码,开始收费。通过不断地投放,不断地调整商业模式。总之一句话,他们的投放,绝对不会让自己亏。我把这种进化称为[A+]模式。UUCUN的优告平台从20087月开始上线以来,我们的80%收入来自于[A+]模式。

 

再说关于[B],研究了2008年日本最经典10大无线广告案例,几乎都是围绕Contents展开,通过制作品牌的Contents(游戏,壁纸,铃声,主题等)供用户使用或互动,加强品牌建设。我想比起一个点击,这种带有品牌的Contents植入用户手机,会更加具有意义。

 

下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ccf9610100e6n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