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越发达水越黑”是瞎话吗?
——用百姓生命或健康换来的GDP不能要!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 董登新(教授)
2009年7月16日,重庆市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分析当前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重庆市市委书记薄熙来在会议上发言,他指出:“用百姓生命换来的GDP,白给也不能要!”在此,笔者想借用薄书记的话,稍作补充再转送给中国各位地方官员:“用百姓生命或健康换来的GDP,白给也不能要!”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很快就会联想到前几日(2009年7月14日)某媒体报道的一件很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闻:近日,海口市水务局副局长符传君被网友选为“最牛副局长”,只因其回答海南新闻频道记者“海口污水问题为何长年未解决?”的采访时,他说出了“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水越黑”的惊人答案。
有媒体认为,符副局长不过是讲了一句大白话,但也有媒体认为,这是不作为的表现。不过,也有人转换概念、字斟句酌:西方发达国家岂不全是黑水?很显然,这种反问是强词夺理的,或者说是故意转移空间、回避矛盾。
1988年,海南建省。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仅次于台湾岛。海南省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海洋面积占我国总海域的1/3,全年气候宜人,年平均温度为25.3度,空气清新,常年无冬,森林覆盖率达到50%,人口预期寿命名列全国前茅,有全国一流的空气环境。
据说,海南岛原先也曾想将自己打造成中国的“夏威夷”,将海南省建设成中国唯一没有工业污染的省份。在建省的最初十年中,这个人口仅有几百万的小省,一直将生态农业和绿色旅游放在首位,而工业则始终摆在“最次要”位置,其间,海南省的人均GDP在全国位列中上游。
直到1997年,工业在海南省GDP中所占份额仍是最小的,这与海南省的资源优势及产业规划大体吻合。当时,海南省GDP在三产业上的分布结构为:第一产业(以农业为主体)占36.9%,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体)占20.2%,第三产业占42.9%。1997年海南省人均GDP为5698元,大体相当于全国人均GDP(6079元)的94%,海南省人均GDP在全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中排列第14位,位居中上游。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尤其是自2003年以来,随着全国“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行业全面扩张、突飞猛进,全国各地财政收入也随之扶摇直上,而一向以绿色旅游和生态农业为主业的海南省,顿感财政收入严重不足,公共开支严重受阻,因此,心急如焚的海南省,为了适应全国“GDP大干快上”的大趋势,不得不放弃“夏威夷”的梦想,并开始全方位、“高门槛”地引入各类大型工业项目。
2003年以来海南省不断加速“工业化”进程
年度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人均GDP |
全国名次 |
1997 |
36.9 |
20.2 |
42.9 |
5698 |
14 |
2002 |
37.9 |
20.7 |
41.4 |
7803 |
15 |
2003 |
37.0 |
22.5 |
40.5 |
8316 |
16 |
2004 |
36.9 |
23.4 |
39.7 |
9450 |
18 |
2005 |
33.6 |
24.6 |
41.8 |
10871 |
19 |
2006 |
32.7 |
27.4 |
39.9 |
12654 |
18 |
2007 |
29.5 |
29.8 |
40.7 |
14555 |
21 |
注:表中数据取自相关年度《中国统计年鉴》。
实际上,早在1996年,海南省就拟定了《海南省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05年远景规划纲要》,并提出了海南省跨世纪的宏伟纲领:15年内建成“一省两地”,即“中国的新兴工业省、热带农业生产基地和旅游基地”,确立了以工业为主导建立新兴工业省的目标,大力发展和培育支柱工业,加快工业化进程,逐步形成以油气化工、汽车制造、饮料食品、化纤纺织、医药、浆纸和建材为支柱的工业体系,逐步建成以港口加工区为依托的西部工业走廊,奠定现代大工业的基础。这是海南省政府首次明确以新型工业作为全省的主导产业,从此,海南省走上了一条与全国各省比拚“工业化”的新型建设模式。
1997年,海南省政府出台《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放开搞活海南省国有小型工业企业若干意见》。当年,海南省新建成投产的大型企业主要有:海南汽车制造厂、新大洲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海南天然气化肥厂、海南冷轧薄板厂、海宇镀锡薄板厂、海南聚酯切片厂、海南亚洲太平洋酿酒厂、海南欣龙无纺布厂等。
1998年11月10日,海南省颁布了《海南省扶持大型工业项目投资优惠办法》。当年,引进中海油集团受让海南富岛化工厂;引进一汽集团兼并海南汽车厂;引进红塔集团重组海南卷烟厂;引进玉柴集团兼并海南大金轮实业有限公司;引进武钢集团控股兼并鹏达薄板厂;引进上海大众收购琼海海水养殖场,并在海南省建立起一个重要的卡拉胶生产基地。将海南省面粉厂无偿划转给海口罗牛山农场,支持罗牛山集团在洋浦建设50万吨面粉厂;民营企业洋浦南华糖业公司对海南省西部8家糖厂进行了并购和委托运营。
1995——1997年,海南全省工业与全国形势大体一样,连续3年净亏损,工业企业亏损面高达50%以上。1998年,海南省工业整体实现盈利。
事实上,一直到2002年底,海南省的“工业化”进程效果并不明显。2002年,海南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不过,遗憾的是这一年全省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高达51.7%,比上年上升2.4个百分点。GDP在海南省三产业上的分布构成,与5年前的1997年相比,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第一产业占37.9%,第二产业占20.7%,第三产业占41.4%,工业所占份额仍只有两成。这一年,海南人均GDP在全国的排名比5年前仅后退一位。
为了加大“工业化”力度,2002年7月26日,海南省再次发布《海南省鼓励大型工业投资项目若干规定》。当年,全省经贸系统全年落实招商引资项目258个,全部开工建设,实际完成投资30.8亿元,其中大部分为工业项目。
2004年8月,海南省出台《关于加快海南省新型工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海南新型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原则、目标和任务、工业布局及结构调整重点、行业发展导向、发展措施。根据《指导意见》,海南工业发展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三不”原则,相对集中工业布局,不搞遍地开发。重点发展产业有天然气与天然气化工、石油加工与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及配件、林浆纸一体化等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医药、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石英砂与玻璃等新的产业增长点。
2003——2007年,全国GDP增速连续5年高达两位数,“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行业超速扩张,然而,在这一阶段的“工业化”比拚中,“绿色工业化”的海南省逐渐“落伍”。2003——2007年间,海南省人均GDP在全国的排名逐年滑落(见上表),从此前的第15名降至第21名,从中上游阵营滑落至下游行列。
在这五年中,海南省的新兴工业同样突飞猛进,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的比重,从5年前的20%左右上升至现在的30%左右,并首次超过以农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这也许正是海南经济“大转折”的标志,这种转折是否符合海南省的区域经济规律,或是否符合全国经济一盘棋的统筹规划?将来若干年后,海南省的工业发展是否还要超过第三产业呢?
其实,“工业化”的过程,也就是“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行业大扩张的过程。由于“两高一资”行业的扩张,不但最能支撑GDP增长,同时它更能扩充地方财政实力。因此,在GDP挂帅的今天,在以GDP考核政绩的今天,就连“绿色海南”也是无法避免的,那么,其他各省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与节能环保的取舍上、在环境污染与污染治理的取舍上,他们又是如何作为的呢?
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一味大搞GDP至上、GDP挂帅,更不能只污染、不治理,也不能再搞“先污染、后治理”或是“边污染、边治理”。不过,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地方政府拿人民生命或健康作赌注,莫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作为,甚至有的地区偷偷引进有严重污染项目、藏入僻远山区避人耳目,赚取暴利,以图地方GDP和财政收入“高增长”。应该说,这样得来的GDP增长越快,则水就会黑得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