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刘少奇告诫党员要‘慎独“想到的


 
 
 
 
 

由刘少奇告诫党员要“慎独”想到的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以前我曾读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但印象不深;今年初退休后,我又认真读了一遍这本书,感受颇多。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我感到对我教育最大、感触最深的就是刘少奇同志所提到的“慎独”二字。他说:“共产党员应该具有人类最伟大、最高尚的一切美德,具有明确坚定的无产阶级的立场(即党性、阶级性)。”“他可能最诚恳、坦白和愉快。因为他无私心,在党内没有要隐瞒的事情,‘事无不可对人言’,除开关心党和革命的利益以外,没有个人的得失和忧愁。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在这里,刘少奇同志把“慎独”作为共产党员应该具有的一种美德提了出来。60多年过去了,今天读来仍倍感亲切。

所谓“慎独”,是中国论理学史上道德修养的独特范畴,它是指一个人在独身自处无人监督时,能够谨慎自觉地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行动,不做坏事。《后汉书·杨震》说,昌邑县令王密深夜去拜访太守杨震,怀金十万相送,并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厉声反问:“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一句话,愤然予以拒绝。无独有偶,明人焦闳《玉堂丛语》,记载的秦洲典吏曹鼎也很值得称道。曹鼎捕盗时,抓获一女子甚美,目之心动。正巧这晚上曹鼎当班,此女子多次暗送秋波,使曹不免有点心慌意乱,于是他将“曹鼎不可”四字写于纸上,用以自戒。此四字曹鼎写了烧,烧了写,如是数十次之多,终未放纵自己。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非常重视加强“慎独”的修养,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能够“慎独”自律的好党员、好干部。如毕生严于律己,始终克己奉公的周恩来总理;于艰苦的战争年代,经手巨款,个人分毫不沾的方志敏烈士。还有新时期党的好干部牛玉儒,他曾向机关各部门宣布:有事找他,不论公事私事,一律办公室谈,家门免进。在他的追悼会上,很多干部和企业家才第一次见到他的妻子。

相反,有些党员干部就经受不住“慎独”的考验,人前道貌岸然,人后五毒俱全。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只要无人监督时,要么傍“大款”,与不法“大款”同流合污,要么召妓嫖宿,包养情妇,甚至到澳门与妓女同宿同游。原沈阳市常务副市长马向东,八小时之外,大部分时间用在吃喝玩乐上,即使组织上安排他到中央党校学习期间,他也多次偷偷地飞到境外去赌博。一个人独处时的行为相差何其大也!由此可见,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慎独”都是党员干部经受考验,并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者是很重视“慎独”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的。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还特别强调了“慎独”的必要性。“慎独”自律,端正形象,是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关键一环。当前,在改革开放、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一些负面效应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客观上存在着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少数党员干部在各种考验面前“丢盔卸甲”,败下阵来,甚至蜕变为人民的罪犯。其中一条很深刻的教训,就是没有坚持长期的道德修养,不能做到“慎独”自律。因此,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把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作为必读篇目,切实加强“慎独”修养,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八小时以内”,还要管好自己的“八小时以外”;不仅要在公众场合做好榜样、发挥表率作用,在独处的场合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法违纪的事情。只有从一点一滴做起,于“无人见处”下功夫,才能坚持纯洁的党性原则,才能坚持“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才能达到“慎独”的境界,成为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