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资本的圈套与执行(7月15日)


 

跨国资本的圈套与执行

 

关键词:成品油价  社会矛盾  中国开关  汽车产业  外销房

 

针对舆论质疑国内油价“虚高”,并指中国油价已高于美国,中石化一位权威人士在78日《上海证券报》近日提供了一份中美成品油价对比数据,力证“国内油价目前仍低于美国”:不含税的国内汽油价格为3.47/升,比美国低13.03%;不含税的柴油价格为3.38/升,比美国低11.75%。根据这位“权威人士”的计算,中国的税占油价比高达36.22%,而美国是15.36%

有爱较真的朋友对国际原油与国内成品油之间的关系对比说,2008620国际原油价格为130美元时,国内油价是每升6.20元,而630国内成品油提价之后国际原油价格不过每桶63美元,国内成品油价却高达每升6.37元,即便扣除里面增加的8毛钱消费税,这个价格合理吗?

那个朋友算了一笔账来说明“国内油价低于美国”的结论经不起推敲。其中,国内的数据应该比较准确,而美国的数据则有故意选择低税率说事的嫌疑。因为美国各州税率不一,查阅有关专家的专项研究数据,其比例平均为25.8%。换算为成品油“裸价”,国内目前每升6.37元的油价应为4.06元;而美国油价折算成人民币每升约4.56元,扣除税收后的“裸价”为3.86元,国内成品油“裸价”显然高于美国。

更要看到,美国油价中已含有包括高速公路在内几乎所有道路的通行费用,畅行全国皆无需缴纳额外的过路费用;而反观国内,二级公路尚且取消困难,更不提遍布全国的高速公路了。再者,国内和美国成品油的油品几乎不在一个档次,怎么能拿并不纯正的90号汽油价格去和人家纯正的97号汽油价格相比?

此外,美国对石油资源奉行“只探不采”政策,原油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当然可以根据国际原油价格来决定成品油价格;可是国内炼制成品油的原油一半以上是来自国内自采,国产低价油却按国际高油价来卖,能说不是暴利?

不过此事倒也揭示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成品油税收占零售价格的比例,比美国要高出十个百分点以上,这么高额的成品油税收都用到哪里去了?为何与如此高额税收相对应的,居然是“全球14万公里收费公路有10万公里在中国”的残酷现实?

 

一、钱被谁赚走了?

每年政府都要为石化企业提供数百亿的政府补贴,北京每年就为公共交通事业提供数十亿的政府补贴。真是所谓的“要星星不给月亮”,同时政府也一直在给予他们垄断性的政策与定价机制。政府在能源方面的投入可见一斑。

当石化的权威人士哭穷,说企业不赚钱的时候,那些企业同时依然昂首雄居世界大公司之林,某些企业在国际上却一直号称是“最赚钱的公司”。这本身的矛盾让人感觉无所适从。

如果在这种先垄断、再任意涨价,成品油价格堪与美国的价格对比,之后又得到天价的政府补贴,在这四大的情况下都不赚钱,那是很不厚道的,怕是谁都不信的。

 

那些钱是被谁赚了?

某些人说是石油垄断企业的运营管理成本高,而导致利润率没有那么高,如果说高的是管理成本因素造成的,那么高的是哪部分的管理成本?是流程、治理结构还是人力成本?如果需要引进降低管理成本的优化体系,那么从何引进?这是否又是否会形成对外管理模式的盲目崇拜?

如果说那是进口油惹的祸,那么美国的原油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而中国进口的比例仅占总量的50%左右,为什么美国的成品油价比中国还低!难道中国进口同样原油的价格都比美国高?只有这样才说明中国石油的成本比美国高。那么这种高成本是什么因素造成的?难道又是铁矿石价格体系的翻版吗?

 

如果不是企业的问题,那就应该是征税环节的问题,那些钱被国家赚去了。如此就把对立情绪与矛盾转嫁到了民众与国家之间。

难道原来我们的国家表面上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吗?难道我们信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变本加厉地从百姓身上搜刮财富,而且连听取不同意见的程序都免了,连走个形式做个样子都嫌费事了。

——不就是个听证会嘛!

而且每次涨价之前所举行的听证会,最终都证明是在为涨价找理由,并最终都被涨价的事实验证了,而任何来自民间的涨价猜测与小道消息都最终被事实做验证。难道我们真的要把一切矛盾都从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市场矛盾升级为官民之间的社会矛盾吗?

 

石油企业不赚钱是不可能的,问题是为谁赚钱。

这就给公众一个尴尬而无奈的选择——那些被赚走的钱最终进了谁的口袋?是企业吗?是国家吗?还是在企业后边的那些机构股东?

在本人看来,应该是企业后面的那些股东。中国的高油价的本质就是在为跨国资本者赚钱。由于在海外上市,因而中石油所圈的是老外的钱,在回到A股之后,圈的是中国人的钱,而且老外买中石油股票的成本要远远低于中国本土(自己人)所买到的成本。上市公司或者成熟的非上市公司,都已经从为市场服务、为国家服务转变成为为资本者,为股东服务了。这已经在本人72日的文章《石油巨头提高油价所带来的思考》中有了详细论述。

所谓“无利不起早”通常谁赚钱谁投入,投入的从资金到时间,再到智力投入(谋略与算计),那么中国为什么需要进口那么多的原油呢?是否这本身就是一个圈套与算计呢?这个圈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谋划的,又是如何一步步地展开的呢?

 

二、跨国资本的圈套与执行:

跨国资本的核心就是逼迫新中国“开关”。任何一次开关都会引进更多的老外,也会使更多的中国人去外面开眼界。通常不管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礼节性与形象上的东西总是很多,因为任何人都希望在出访做客与接待客人的时候,把自己最光鲜的那一面展现出来。所以中国人所见到的老外生活总是比自己的奢华,情调总是更高雅,更注重人性化的表现;中国人到国外去旅游的时候,总是感觉国外的月亮确实比中国自己的圆。

开关的核心是观念的更新,是审美与评价标准的更新,然后就会对自己现有的生活状态产生不幸福与不满足感,并进而激发人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之贪婪,把别人的东西拿来享用的欲望越来越强烈,用自己辛苦换来的财富与对方的商品和生活方式进行交换,并以此促进对进口商品与出国旅游、求学、求职,赚老外的钱买老外的商品,似乎如此才风光,才是值得炫耀的成就。

如果教育如此,则把求学的最高成就设定为上外国的学校、用外国的教师,用外国的教法,在教育培训过程中,不管是在学到的本事还是在学本事的过程本身,每天的细节,都在不断强化着对外国的一切的崇拜之情。当那崇拜之情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展到跨国婚姻、用外国的服务、把钱存到外国的银行,用外国的团队、以国际化的标准为自己提供服务,不管是在个人、机构还是国家看来,这都成为一种值得自豪的事情。

 

虽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甚至要付出巨大的溢价,但并没有认为那是挨宰了。当国外的厂商期望把更多的商品卖给中国,中国人越来越多的把优先权给予了国外,如果市场是用脚投票的话,那么优先选用舶来品的民意就会越来越高涨,而进口税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远高于国内商品的税率,即使单纯从税收的角度,国家都倾向于给舶来品放开更大的口子。因而从国家的财政税收层面讲,单纯的国产品与进口商品相对比,虽然更廉价一些,但进口商品的税收更多一些。这也是中国财政收入一直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限定门槛的降低与需求的激增,跨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出从进口商品变成了“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跨国集团,从单纯地输出品牌、设计、管理模式与管理团队,甚至标准都是国际化的,这种合资、合作、独资企业的产品,虽然从材质与功能上未必真的有什么差异,但合资或者本土化生产的就是要比进口的便宜,比本土的贵。

虽然相对进口薄利,但至少省时、省事、省人、省心,所耗费的土地资源与水、电等消耗都在中国,至少在自己的国家做到了节能减排,免除污染,比如成品油等资源的消耗的也是计在中国的账上的。中国作为制造业的大国,同时也是消耗的大国,全世界都在抱怨——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为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污染,能源消耗、农民工的基本人权受到践踏——这却是得便宜卖乖,倒打一耙的行为。

如果工厂依然开在他们自己的国家,怕这些诟病都会扣在自己的头上,但现在除了把钱留在自己口袋里、把慈善、人道等形象留给自己之外,老外把一切都抛在了中国。

 

当这个市场被培育得足够大了,具有一定的基础的同时,外部势力就开始以国际化来迫使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敞开得更开阔一些,进口门槛更低一些,那就需要中国加入一些国际性的组织(比如WTOIMFG20峰会等等)。那些组织的制度与规则由外国人制订,有最终解释权,更重要的是出现纠纷之后,有充分的调查取证权与裁定权。作为“恩准”才特批加入的成员而言,除了“听喝”与顺从之外,别无选择,否则就是被制裁并被网罗许多臭名昭著的罪名,让中国的名利全失。

加入了组织,就是要按照组织的规矩办,就要做出利益输送的政策倾斜,这就从本质上架空了中国内政的决策权,本质上,中国制订任何政策都不能只看国内民众的眼色,而必须要充分尊重“国际友人”的意见。让国际友人不高兴就是失道寡助,让国际友人满意就是得道多助。

资本如水银泻地一般渗透进入中国的各大产业、核心行业、龙头企业、决策人的口袋与保险柜,当资本者与掌权者成为利益的共同体,有了暗箱操作的某种默契,民意就成为掌权者与资本者之间互相博弈的筹码,或者是任意宰割的鱼肉。虽然在保守的民族主义者看来,那是悲观的,但在乐观的国际主义者的角度,这却是让自己的享受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一些。

 

逐渐,这种蔓延涵盖的就不仅是掌权者,而更有主流媒体、为官方与资本主流提供服务的学者、学术机构、调查机构、研究机构、市场服务机构等等。由此,中国的市场从1949年之后就逐渐从单一的民族经济转变成为国有经济,并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形成了民有私营经济的苗头,同时外资的势力也在不断壮大。在中国的老外越来越多,他们在推动中国加入WTO这件事上“功不可没”,至少是让“外销房”这个名词成为历史。

老外可以以同样的价格在中国买同样的房子,这直接导致大量的老外在中国投资置业,并成为推动中国房地产价格上涨的相当重要的一块骨牌。然后国内的央企、国企、各大部委、政府机关都闻风而动,或者进行团购,或者直接注册开发公司,低价拿地廉价盖房,并赚老百姓的钱,而同时大量涌入城市成为新移民的农村人,造成了在都市里的房地产的刚性市场需求。

不管是婚龄的大学毕业生、来都市闯世界的外乡人还是呼朋引伴的农民工。白领、蓝领、金领、灰领,还有没领的,都在推动房价奇迹般地上涨,并承受着房奴的压力,朋友们说中国只有两种人“已经成为房奴的人,和争取成为房奴的人”,京东有个400万平方米的大盘,广告语中说“有些人害怕房子涨价,有些人担心房子降价”。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就加快了对国际化的开放,国际资本迅速地以更多样化的形式渗透到中国经济的各个层面,比如资本市场,将中国的蓝筹股与行业的龙头企业纷纷经过辅导并被国际资本PE参股之后,拿到海外去上市,让资本成为中国的领导型的企业真正的“婆婆”。需要先行孝敬并受到法律保护的人。

汽车进口量的增多、门槛的降低,使得汽车的更新换代以类似摩尔定律的速度进行,各种型号的汽车以几何级数在提升。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在200810月就达到将近400万辆,还有那么多有驾照而没有车开的,还有那么多梦想着要去学开车的;尾号限行措施执行之后,在家庭里掀起的第二辆车的风潮。

公车的规模就更是一个迷了,确切数字是,每年那些公车的消耗费用就高达3000亿元。

 

三、疑问与现实:

垄断企业不赚钱是简单的谬论,更不要把矛盾提升到国家与民众的高度。认清已经融进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国际资本的本质,对我们明确自己的立场,理清自己的思路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已经沦落成为跨国资本机构的巨大的提款机。

从改革开放到加入世贸组织,从举办奥运会到出席G20峰会,这些到底是中国对国际资本的承诺,还是对中国老百姓的承诺?国际化是提高了中国人的幸福指数,还是降低了?城市化是给中国人带来了便利还是让中国人的生活变得更不方便了?

 

贾春宝

2009715星期三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