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道■张东臣
2009年上半年,上证综指涨幅高达62.53%,创1992年下半年以来最大的半年涨幅。162只股票型基金中(有可比数据的为132只),跑赢大盘的只有15只;146只混合型基金中(有可比数据的为128只),跑赢大盘的仅有5只;表现最好的是22只(有可比数据的为17只)指数型基金,有17只跑赢了大盘。
可见,投资者如果在年初购买股票型基金,跑赢大盘的概率非常低,和动辄三四倍涨幅的大量个股机会相比,则更是“小巫见大巫”了。如果再算上板块轮涨的机会,买基金就显然更不如直接买股票。何况,还有许多投资者对基金分类缺乏了解,买了混合型基金或债券型、货币型基金,表现就更是差强人意。
由于上半年表现出众,再加上基金公司的营销宣传,指数基金近期受到热捧。如,7月6日开始发行的华夏沪深300指数基金仅3天就募集240亿元,在业内引起轰动。
事实上,这种基于“财富效应”后知后觉式的跟风,显然不够明智。上半年指数基金的业绩完全得益于大盘出现17年来最大半年涨幅。与其他基金相比,指数基金完全复制指数,仓位始终保持在最高水平,业绩自然就领先。然而,在未来的行情中,指数还能持续这样的涨幅吗?要知道,就在2008年指数基金还曾经是受伤最深的“大输家”,平均下跌超过六成,远逊于其他类型基金,只有一只跑赢了指数。
最近,一位朋友与我交流时问:“为什么现在基金都说看好后市行情?”我笑着反问:“你什么时候听他们说过不看好后市行情吗?如果他们自己都说不看好,你还会买基金吗?你不立马赎回已买的基金吗?”
基金公司在营销时总是宣传:股市长期来看永远都处于牛市中,最好的投资策略就是“买入并永远持有”。这种说法冠冕堂皇,貌似有理。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周期来看,股市确实是上升的,然而,从局部、短期、阶段来看,就并非如此了。比如,在6000点以上风险明显大于收益,平均市盈率达到六十倍甚至上百倍往往意味着这辈子都没机会收回投资成本了。难道真的要“套牢”到底,留给子孙后代?
“是否需要理发,不要问理发师”。同样,是否购买基金,不要问基金公司或银行柜台等基金销售网点。这些专业人士的意见很可能是出于“屁股决定脑袋”。为了销售,基金公司永远发表看多观点;为了保住奖金和岗位,基金经理就必须“随大流”;因为基金法规、基金合同有最低仓位限制,所以股票型基金经理就永远看好股市,债券型基金经理就永远看好债市,指数型基金经理就永远看好股指;因为有销售提成,而且股票型基金提成较高,所以销售人员就永远会建议你买基金,尤其是买股票型基金。
大家都知道,任何理论只要加上“永远”二字就会沦为荒谬。事实上,制度层面的天然缺陷已决定了基金的功能只能是为人们提供投资工具。正如我一直以来所强调的:基金只是体形稍大的“啮齿动物”,并不值得我们百分之百地长期信赖。多数情况下,投资基金是要择时并选择品种的。
近年来,由于国内基金业处于“跑马圈地”阶段,基金稳定市场的作用未能充分体现,助涨助跌的特征却十分明显。比如,从基金新增开户人数来看,2006年为225.96万户,2007年就“井喷”至2227.97万户,其中仅8月份就达511.7941万户,高峰期恰好出现在牛市的末期。其实,也正是基金的高速扩张反过来又推动行情出现了“最后的癫狂”。2008年,基金新增开户人数又萎缩至237.43万户,当行情处于低位时,月增开户人数也创下几年来的新低。2009年以来,从1月份的不足6万户到6月份的将近27万户,基金开户人数再次成为“反向指标”。
再从品种来看,2007年四季度股票市场癫狂,股票型基金随之热销,尽管笔者提醒人们关注纯债券基金(预计年收益10%),但是人们根本看不上;2008年末,股票型基金损失惨重,债券基金成为唯一亮点。于是,今年初我提醒“股票市场是主战场”,提倡直接买股票,而一季度债券基金却热销。如今,股票市场已大幅上涨,债券市场裹足不前,于是,债券型基金遭遇大量赎回,指数基金却开始热销……
总之,在基金的主导下,整个市场就像“醉汉”一样,令无数基民随之癫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