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新能源汽车,这个问题现在很热,各个层面和方面的讨论文章很多,题目多,看法多,分歧多,不确定性多。但是,有一个结论已经肯定下来了:传统内燃机汽车还不会很快退出历史舞台,它与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对接,肯定是一个新旧并存、逐渐过渡的过程,不会出现你下台我才能登台的情形。因为,新能源汽车技术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汽车工业转型也需要一个和缓的过程,另外,世界能源形势也不会骤然恶化。既然传统内燃机汽车还要进化,那么,未来它的产品发展根本方向是什么?应当遵循的发展原则是什么?
有人说,这还用说,是更节能、更环保、更人性化和更智能化。但技术创新原则呢?恐怕很多人没有琢磨过这个问题。但这不等于没人琢磨过这个问题。笔者以为,应当坚持“减法原则”。
传统内燃机汽车满足消费需求的技术解决方案,最大的特征是坚持“加法原则”。我们把奔驰发明的世界上第一辆汽车与现代汽车做一番比较之后不难发现,汽车构造越来越复杂。比如说,为使汽车具备四驱功能,出现了分动器;为满足排放法规,化油器没了,电喷系统和尾气处理系统出现了;为改善加速性能,涡轮增压器诞生了。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增加一种设备或系统,增添一项功能的做法,我们不妨称之为“加法原则”。
“加法原则”在使汽车变得越来越高级的同时,也越来越臃肿和复杂,相应地,汽车产业链也越来越长,耗费的资源和排放的温室气体也越来越多。于是,人们一边给汽车“增肥”,一边通过轻量化措施给汽车“减肥”,以满足节能减排法规的要求。与此同时,一些功能设备也开始集成化,ESP和影音娱乐系统就是两个典型例子。这两个例子说明,简单不是简陋和落后,而是更先进,集成度更高。
但是,时至今日,传统汽车的动力系统和传动系统的结构,还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没有得到精简,这几乎成为一个技术创新盲区。传统汽车的动力系统和传动系统应当来一场“结构革命”,其体积、重量必须减下来,性能必须大幅提升,如此这般,传统内燃机汽车才有可能“寿比南山”。
这个大胆设想,超出很多人的知识范围,可能会被视为离经叛道,甚至被斥之为胡说八道、异想天开。除了四冲程式发动机,他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但是,不知道并不等于不存在和不可能。这也就是科学无止境的缘由所在。百年来只是跟在西方人屁股后面亦步亦趋的中国汽车人,十分需要想象力、探险精神和鼓励探险的措施。比较中外科学发展史,国人在这些方面与西方人的确差距较大。因此,从社会层面来看,践行“减法原则”,所面临的观念障碍要比在技术领域践行“加法原则”大得多。
践行“减法原则”,延长传统内燃机汽车的生命力,仅仅依靠集约化是不够的,必须要有重大发明和技术创新成果。传统内燃机汽车从发动机传导到车轮上的热效率只有20%左右,浪费很大。我们为什么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呢?中国人能不能发明一种新颖的内燃机,结构大大简化、体积和重量大大降低?排量能不能做到持续可变?能不能无需变速器、它自身就可准确自如地把动力传导给车轮呢?现在,节油率达到30%就是一个令人瞠目的成果,能不能只用30%的油耗就能获得与现代汽车一样甚至更好的性能呢?中国人能不能发明一种尾气处理装置,把污染物排放量降到零?
想象是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假以时日,这一切看似天方夜谭式的设想,不是没有可能变成现实的。
附:傅世枢老先生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的一点看法
与去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规则》(以下简称“老规则”)相比,工信部6月17日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以下简称“新规则”)有了不小的进步,特别是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域”给予了合理的拓宽,基本与国际接轨。
遗憾的是,“定义域”的拓宽部分是用括号括起来的———“(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见“新规则”第一章第三条),以致并未引起许多人的关注。
何谓常规的车用燃料?何谓新型车载动力装置?“新规则”并未予以说明。在随后的叙述中,对于新能源汽车仍然重复着“老规则”的阐述。
“新规则”能否在最近几年内有效地大幅提高我国新开发的汽车产品的节能减排性能,令人怀疑。
笔者认为,“新规则”过分地强调了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和氢发动机汽车,而这些车在最近5年甚至10年内不可能得到大量推广,而对于目前占据绝大多数产量的汽、柴油汽车、天然气汽车如何升级换代却只字未提。于是,“新规则”在实质上变成了电动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产品准入规则。
我国已经经历了两次“新能源”汽车的失败(一次是粮食乙醇汽车,一次是纯电动汽车),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宝贵的时间。难道我们就不能汲取一些教训?
为什么奥巴马上任以来,美国放弃了坚持多年的燃料电池汽车、氢气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研制计划,转而提出每加仑汽油行驶35.5英里的节油目标?这个转变意味着什么? 2006年5月,日本公布了《日本新能源战略》,将“促进开发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重要性,从汽车节能减排措施的首位降至第四位?去年上任的麻生首相前不久也只是提出,要使日本电动汽车(主要是混合动力汽车)保持国际领先地位,而并未提出普及推广指标,而我国为何偏偏急切地把电动汽车的发展问题提到如此高度上呢?
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界急需做的是,抓紧使用常规车用燃料的新型车载动力装置和采用轻量化、紧凑化技术的安全、清洁、节能汽车的整车开发工作,奋起直追国际先进水平,丢弃倾注全力研发电动汽车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幻想。至于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升级工作,把它们留给科研部门,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待到整车和配套总成技术成熟后———5至10年后———再考虑大规模生产问题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