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论》定稿章节选登之三


 

选登说明:季羡林、任继愈同日仙逝,选登此稿庄重悼念。一天之内,连续两个文化大师从星空陨落。人们说,自本月开始,中国大师时代已经结束。我想问:大师的定义是什么?未料网上立即给出学界的答案:不靠权力资源而能够提出影响当世和后世重要思想和观点的人。

如此,哲学便有责任激励中国后人继续创新成为新一代大师。

 

66  逻辑方法综合运用是创新思维高级形式

 

让未来高校人才培养摆脱单一形式逻辑思维方式,促使思维方法形成多中心链接机制,是本书冀望的先进理念,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如果不这样,面对飞速发展的客观世界,单一形式逻辑思维必然要强制脑中的既定概念起“单边”作用,并导致新一轮思想僵化。

关于创新思维积累高级形式的理论描述:

创新思维的初级形式是依靠单一形式逻辑思维方法获得创新意识的思维方式。相比之下的高级形式,则是同时用多种科学思维方法,使大脑现有的概念积累向个体记忆积累、群体记忆积累或人类整体积累以外的方向目标延伸,并同时产生新的认知动机和新概念的思维运动方式。

比如,如果运用辩证逻辑思维方法开展思维运动,这种方法,则同时要启动形式逻辑思维方法而构成至少两种以上科学思维方式的交叉和综合运用。我们知道,辩证逻辑思维可以兼容形式逻辑思维,反之则不可能。同时也知道,形式逻辑的运用只遵守一套概念系统的确定性,而辩证逻辑的运用则要同时兼用两套以上概念系统。善于运用辩证逻辑思维,是人脑多中心链接机制的突出表现之一。

由此看到,目前国内多数高等院校均没有形成培养创新思维高级方法的教育模式,包括西方现行教育体制在内,虽然有这种发展方向和实际成果,但他们是通过主张“思想自由化”的途径来实现的,同样也没有出现有成熟理论指导的框架模式。中国国情能不能许可高等院校完全照搬西方的“思想自由化模式”?在有成熟的思维科学理论指导下,需不需要正负效应同时发生的西方的“自由化模式”?此为超出本书范围的话题。

那么,为什么说相对于单一形式逻辑思维运动的多种思维方法的同时或综合运用,才是高级创新思维运动?我们从下面这道公式说起:

 

E=mc

 

这就是上个世纪之初,为爱因斯坦所发明的狭义相对论的“质能关系式”。如今,它像“偶像”一样深深刻进了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人的心中,其意义已经不再是一种现代物理学知识,而变成了一种品牌符号,一种属于人类科学创新智慧的无尚光荣和自豪!在美国,许多美术创作和工艺品制作都有那个“质能关系式”数码形象的影子,人们甚至想到用它来增强艺术创意,并借着那抽象的、美丽的字母化形象来装扮生活。可见,在凭借科学技术创造了今日之强盛的美国,对它的崇拜达到了何种程度。

它为什么这样高贵?因为,它用十分简单的公式首次打破了牛顿物理学框架体系之间精确概念分立的局面,它依靠两个对等概念的联想式的平衡与综合的思维方法,开创了现代物理学的新时代,并伴随“广义相对论”推动全世界科学家开启了人类向“知觉以外的世界”全面进军的改造自然的新时期。

它的简单而深奥的含义,笔者不擅长用物理概念说清楚,但可以用文学方法描述出来:它把20世纪之前数千年文明史中看起来毫不相关的风马牛关系,变成了密切相关的水乳交融的关系;它把中国的孙悟空和美国的米老鼠梦幻般拍成了一部电影;它把“质量”和“能量”两个长期分离的精确概念,辩证而科学地组合成了一种新概念和一门崭新的科学技术!

然后,笔者还要重点加一句话:这个关系式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展示了现代科学领域中,表现十分突出的多中心链接响应的高级创新思维运动。

再看看第二道公式:

 

信息→输入→存储→处理→输出→信息

 

这就是上个世纪中叶,由著名电器工程师维纳所创立的“控制论”其核心思想的公式化表述。维纳用“信息输入”和“信息反馈”两个基本概念,抓住了世界上一切控制系统和通讯系统的共同特点,找到了所有机器模拟的一般规律和通用渠道,即人工信息方法;也为人们找到了一种针对超出感感觉无法探索其内部因素的“黑箱”识别办法,即用功能输入看其输出表现,即可探明或推断“黑箱”内部原因的识别办法

人们后来发现“控制论”的创新智慧表现,远远不止于此。因“控制论”推动而创立产生的后起之秀――“信息论”又进一步认识到:维纳的“信息输入”和“信息反馈”两个基本概念,实际上也把毫不相干的机械系统、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等全部用“信息输入”和“信息反馈”连成了一体。也就是说,维纳的“控制论”同样是多种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在另一个领域把无数“孙悟空”和无数“米老鼠”拍成了同一部故事片。

有了信息输入和信息反馈两个概念,后人们才越来越感到惊奇,不仅机械系统可以实现人工智能模拟,生命系统也可以,社会系统也可以。无机物、有机物、以及人类生活和工作所涉及到的家庭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均有可能被“控制论”思想有机组合起来。于是,人工智能化和电子信息化像潮水一样迅速涌向了全球各个角落。因“控制论”创新意识而推动而创造的全球经济价值,以及它所带来的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简直无法估量。维纳的“控制论”作为在信息思想领域填充人类智慧的“第一个馒头”,虽然没有像“第六个幸运馒头”一样获得诺贝尔大奖,但是,当今信息化浪潮的源头和起因之一,正是维纳的“控制论”。维纳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2000年统计,全世界IT硬件――集成电路销售额就突破了2200亿美元,而集成电路所支持的整个信息产业的硬件部分,已逾年产1万亿美元大关。预计到2014年,信息产业链条中仅仅集成芯片部分将达到1万亿美元,它将同时支持至少8万亿美元的各类电子设备产出,并带动不少于30万亿美元的信息服务业和电子商务。这个数字,相当于2000年全球经济总量之和!

维纳不仅仅是一位电器工程师,还是一位著名数学家,同时,他在哲学思维方法上也受到成千上万的科学家的拥戴。直到后来信息论被另一个美国人正式创立之后,各界学者和哲学家们仍然要就“信息”的概念问题,向他请教。他对唯物论发出的那句警告:如果不能给信息一个正确的定义,“任何唯物论在今天都不能生存下去”!——令东西方哲学界长达半个世纪哑口无言。

美国人崇拜科学头脑。爱因斯坦1955年逝世后,脑科学家们把他的大脑进行了仔细解剖,可是,没有惊人发现,只有一堆和别人相同的脑生化物质。而且人死去了,连脑内介质运动也没有。显然,当时美国脑科学家们还没有掌握信息与响应这把先进的哲学手术刀并悉知其运用前景。今天,我们按照信息与响应的哲学思维方法来做分析:如果看不到脑内介质运动,等于大脑微观物质运动的任何结论也研究不出来。后来,美国脑科学家们得到的唯一精确概念是:爱因斯坦的大脑比常人略重数十克,这算甚么成果!

其实,解剖死人大脑不如分析活人大脑。只要有信息与响应的哲学“手术刀”就可以展开无血外科手术,不痛不痒也不花钱,可把活人大脑“解剖”一下。我们来“解剖”一下爱因斯坦“活大脑”的高级创新思维运动。

“质能关系式”创立之前,经典物理学理论中的“物质不灭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运动加速定律”等,对可见物质运动规律和物质转换规律的描述,已经达到了相当深刻程度。但这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理论鸿沟,使当时人们即使在梦中也不曾想到过逾越它。即质量和能量互不关联,能量只能伴随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而变化,与物体质量大小无关。爱因斯坦的认知动机则首先响应了两者间的辩证关系,他在直觉响应链接自觉的辩证逻辑思维的基础上,也同时用数学演绎方法(形式逻辑)进行了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很简单的逻辑推理,发现:既然物体在运动中的作用力是变化的,那么物体质量也要变,且必然导致能量也伴随物体的质量变化而变。他的“质能关系式”就揭示出了这种充满互动关系和充满哲学理念的新概念。

人们后来才清清楚楚看到的“激波反应现象”原来是这样:物体产生剧烈爆炸形成瞬间的微粒子激波反应,可以产生超级能量。(2008年加注:据称,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强子对撞机在把微粒子加速到光速之后,似乎可以建立宇宙大爆炸的物理数据模型?)常人也能观察到的现象是,飞机在高速飞行时与小鸟相撞也可以造成机毁人亡。爱因斯坦的上述创新意识在原子弹还没有形成具体概念时,实际上,就提前预见和“先知”了核反应堆的广阔应用前景,从而推动了原子能的利用。他几乎是使用相同的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等综合方法,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把物体运动“惯性”条件下的“时间”和“空间”的相互关系联系起来进行了科学描述,由此揭开了物质存在的四维一体方式,并迅速推动自然科学家以科学思维方法向宏观和微观两极方向高速开拓和发展。人类今天不断创新的空间技术和微观探秘,正是从相对论诞生后,才得以呈现出不到100年时间即发生世纪万里般的突飞猛进。不过,爱因斯坦最自我器重的“广义相对论”也同样是填充人类探索宇宙力学智慧的“第一个馒头”,与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第六个馒头”――宇宙背景辐射成果相比,他所开创的“时间与空间”宇宙新学的伟大思想,正是在这一领域摘取诺奖的开端。

爱因斯坦也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实验课题(NO57)可以仿效的解剖:爱因斯坦有一颗怎样的大脑?

面对杰出人才,我们无法回避、也不得不想到的是人脑在其进化过程中,既可以自然形成也可以自觉培育、主动培育的“脑记忆积累多中心链接机制”

爱因斯坦首先有扎实的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具体和抽象的初级创新思维能力。他的相对论在具体推导过程中必须经过上述思维运动步骤,才能最终完成。然而,这只是一个在同一精确概念体系已经被明确的范围之内才能推导出新概念的创新能力,一旦这一体系发展空间趋于饱和,单一形式逻辑思维就会丧失用武之地。我们由此判断,爱因斯坦的大脑还有另外的创新思维积累中心。

目前,由于西方脑科学的理论发现和分析,多是研究静止状态下的脑生化物质结构状态,所以,研究思维运动状态下的大脑,一时还没有很明确的理论资料,不过,从许多散见的真实的历史性资料记载中,我们仍然发现了爱因斯坦的大脑还有另外两个记忆中心。

一是他青少年时代奠定的哲学辩证思维方法的记忆积累。小学中学时期,他的学习成绩未显突出。他用去了太多时间自己研读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休谟和康德的哲学著作。从爱因斯坦的文集中可以看出,他对哲学的兴趣不在观点和结论,而在于他所赞誉的“哲学思维方法”。他感叹:哲学思维很奇妙,“居然可以说明世界上所有一切”。“宇宙无限”的方法论,很早就被康德明确提出,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康德迷”。人们今天在惊叹银河系的浩瀚时,不会怀疑这仅仅是一个属于人类的理论猜想,而不是什么客观存在。“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作为诗人们的想象力也同样为每一个有科学头脑的人置信不疑。不过,康德早在18世纪就告诉人类: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有无数的世界和星系存在着。这就是“宇宙岛”猜想的较早渊源。

康德的基本哲学观点是:坚信在人的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企及的一个“彼岸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唯物主义权威学者正是根据康德的这种基本哲学观点,把他判定为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当然,上述基本观点是自相矛盾的。既然人的认识能力不能企及,你又何以判断那是客观存在的?既然已经明确判断有那个“世界”和那些星系,那就是感官不能企及但人脑(直觉与自觉逻辑思维)响应条件已经企及了,那就是思维已经把握了。康德的缺陷,是没有把人脑物质响应条件从“直观”感觉中重点提炼出来。同他一样,当代中国的哲学观点也犯了一个相同的错误,一方面否认思维能把握客观实在,另一方面又承认人们看不到的天外星系是客观存在的。不管怎样,康德的自相矛盾的观点从客观上超前揭示了“宇宙岛”的真理。

爱因斯坦很早就积累了康德的哲学思维方法,他曾在科学领域公开倡导自然科学家要积极尝试哲学推理方法,但没有引起人们重视。我们从相对论所包含的经典物理学的某些被分立的精确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可以看到爱因斯坦恰恰是在使用与黑格尔的思辩精神有某种相通之处的哲学式的辩证思维,把别人看起来互不相干的概念,自觉地、有意识地联想到一起,并进行了新的概括和说明。如果没有富有创意的大胆联系和假设,也就没有能出奇效的形式逻辑的演绎和推理,更没有奇迹般的创新概念出现。

爱因斯坦还有一个更特殊的记忆中心,即音乐形象思维能力。这与美术创意、文学构想等所有形象思维是相通的。这位现代理论物理学家特别爱好小提琴演奏,在他所处时代的报纸上和杂志封面上,不止一次刊登过有人专为他描绘的一幅漫画:用各种抽象符号组成了他本人模样的基本轮廓,这个抽象的“爱因斯坦轮廓”是手拿一把小提琴正在演奏,拉出的“声音”也是四面散射的抽象字符。这使笔者在观赏这幅漫画时,想到了很多。

爱因斯坦一生喜欢孤独和幻想。“杰出科学家不需要任何人际间沟通能力”的奇怪论断,就是他提出来的。5岁时,父亲给他一个指南针,弄得他兴奋不已,激动万分,他稚趣地告诉大人们:“针是以固定方式摆动的,这与日常事物不吻合,它一定是属于某个无意识的世界的东西。”就是这个指南针,令他时常猜想到人们生活以外“还有一个不属于我们的伟大力量”。这种好奇心一直隐隐约约保存到读完了《几何学原理》才有所洞开。

我们再看看他本人对创新思维的理解,他这样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推动着知识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从这里,可以体味出他的有关“思维能把握客观实在”的观点,恐怕是他的一贯思想。尤其是相对论有关“时间”快慢随着物体高速运动而改变的论断,是必须依靠综合知觉所包含的形象思维运动的参与,才能切实直觉到、想象到,然后才是可能做到被数学逻辑准确推理出来的物质运动客观现象。

“天上一日,下界一年”,这是出自神话小说中的一句话,恰恰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此作出了科学的肯定的回答。人们为了说明这种时间效应,还编了一个故事:有孪生兄弟二人,长到20岁时,哥哥选择了航天事业,并且马上要参加宇航飞天实验。分别时,兄弟俩相互对了手表。哥哥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太空飞行了四年半,结果返回后,地球上的弟弟已经55岁了。像这样的时间效应,爱因斯坦并没有亲身实践过,完全是通过想象力链接自觉逻辑思维,在相对论科学概念基础上的一种思维延伸,是理论猜想。1971年,美国人凯汀和海弗尔带着两个原子钟作了一次环绕地球的双向飞行试验,并与地面上的两个原子钟对比,结果完全证实了上述猜想的正确性。

爱因斯坦在其一生中,对直觉响应和辩证思维构成的想象力始终崇拜之至,当然,他也始终没有放弃以现有概念为大前提设定的形式逻辑思维。他的科学家的职业头脑,使他对初级创新思维的运用和积累形成了很强的依赖性;同时,他从少年时代就对哲学思辩方法所产生的浓郁兴趣,也使他对不拘一格的联想思维方式形成了一个功能强大的记忆中心,同样有着无法摆脱的依赖性。他一生伴随小提琴的生活经历则促成了这位天才科学家的神思,又经常乘驭着音乐形象在漫无边际的空旷天际间,心驰神往和自由翱翔。他的创新思维运动路线,在三种被他强烈依赖的记忆中心相互呼应之下,几乎是无拘无束的。他可以随时把人们想象不到一块儿的事物有机“撮合”起来,构成一篇绝妙至极、出人意料、美仑美奂的科学华章。

在他后半生30年的漫长岁月中,他又想到了一个比相对论更气势磅礴的“联想计划”――即“统一场论”。他希望找到一种创新的科技概念,能够把现代物理学中的多种“场理论”有机统一起来。由于这项计划过于庞大,再加上现代物理于上个世纪前半叶的发展状况并非像19世纪经典力学一样已经成熟,他的宏伟构思最终没能实现。但是,他的想象力又一次被证明不仅方向对头,而且客观性价值极高。因为,在他死后只过了大约30年左右时间,人们终于借助他的畅想,利用“弱电”理论初步实现了爱因斯坦生前希望建立“统一场论”的宏伟构想。今天,中国知识界许多人都很崇拜现代物理学的“场论”,社会科学领域也有人寄望用诸如“价值论”或“社会场论”来构想统一的社科理论。可是,人脑如果缺少多种思维方法的相互链接机制和响应机制,类似的理论构想要么不可能实现,要么勉强为之却漏洞百出。“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一论断,需要哲学思想体系高度正视其过去未所发现的微观物质运动规律和根据,辩证唯物论千万不要把人的想象力看作是“唯心论的藏身之所”。

在对现代物理学的贡献上,爱因斯坦是无可挑剔的巨匠。但作为一个哲学和思维科学的探索者,他却没有做出类似于相对论一样的有力贡献。他虽然猜想到了“思维能把握客观实在”,然其缺陷在于:他始终没有注意到思维把握客观存在的主体物质条件的积累――人脑生化物质多中心链接机制所依赖而形成的与“客观实在”的对应响应条件。他对人脑思维反应也未理解和正视其外界的“对应物内涵”,此种自身的缺陷,也是导致我国哲学教科书在过去100年中,一直把他的哲学观点当作“唯心论的藏身之所”的主因之一。

创新思维的客观总结是:高级形式的科学思维运动尽管需要借助辩证思维、直觉响应来突破,但同时也离不开形式逻辑来确证。没有前者,初级创新思维运动只能局限于同一体系的概念设定范围,被同类概念体系所包围、所困扰;没有后者,高级创新思维运动又会丧失严格的验证基础。只有把形式逻辑思维与辩证逻辑思维、直觉逻辑思维等综合运用起来,才是推动科学创新产生突破并发展的高级创新思维运动。

当代思维科学,正在东西方科学家的积极努力下不断推进。但目前,仍然局限于把有着不同特点的思维运动方式分立成各个独立的专门学科。如:灵感思维学、形象思维学、思维生理学和创造思维学(这里的“创造思维学”主要指初级形式的单一形式逻辑思维)等等。笔者认为,人脑多种思维运动方式只有在“脑记忆多中心链接机制”统一为同一个大脑整体之后,它才会发生奇迹般的效果。

人脑,如果只有综合知觉响应,那就只有艺术想象没有科学发现;如果只有辩证思维运动,那就只有哲理思想没有物质成果;如果只有单一形式逻辑思维运动,那就只有一个科学概念体系,没有横跨式的创新意识;如果只有联想的翅膀,那就只有离谱奇谈,没有严格意义的理论根据;如果只有直觉的灵感闪现,那就只有流星陨落般的思想火花,没有人类智慧的永恒……

 

 

(引用请注明出处。未经允许不得翻译、翻印和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