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10日电 中国作协会员、《诗刊》副主编阎延文,红袖添香网站总编辑毕建伟做客新华网,与广大网友谈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互通交融。阎延文认为互联网拉近了中国作家与诺贝尔文学奖的距离。
[网友ai相信明天]从屈原到鲁迅,我们曾经拥有很多令世人敬仰和推崇的大文豪、大作家,可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却没有出现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文学”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不知道二位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阎延文]因为我在海峡电视台的《大家茶馆》节目也和主持人共同谈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话题,每年十月诺奖公布的时候都是中国文学的集体阵痛,当时问到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自己感受更强烈,当时有一个机遇就是在美国纽约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我和海外的汉学家,尤其像夏志清教授这样的泰斗级的汉学家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和对话,当时他们几位大师级的汉学家都谈到了中国文学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也使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感受。
夏教授把很多中国的作家推向了世界舞台,他当时也谈到中国文学不能走向世界的很多原因在于缺乏双译的翅膀,中文是我们的母语,我们不会用英文写作,这种语言上的隔阂就使很多中文作品的优美无法向世界解读,他当时还给我提了一个要求,他说“你们这一代作家应该英文写作”,谈到双语写作,能够体会世界语言的美,能够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以后每一次我们通过越洋电话交流的时候,他都会问我,你的英文写作进展的怎么样了?他当时也说张爱铃、钱钟书他们的英文都非常漂亮,所以我们想要走近诺贝尔可能更需要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而且更需要一种通道,我觉得今天这个通道已经有了,就是互联网,我们可以瞬间抵达世界各个角落,但是更关键的是我们的作家确实需要双译。
当时张浩声教授和我谈的也是诺贝尔文学奖,更多的是理想主义,其实身体写作、美女作家这都是对文学的误解和误会,他说我看了你的作品我很高兴,因为你是从心里发出对民族的爱,你没有任何口号,但是你在发扬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文化。他说这一代作家应该把我们的文化推向世界,应该恢复理想主义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