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屋子正义的太监


     高考从来都不乏热点,从考题是否变态到考场是否混乱,从分数线的猜测到报考手段的出新,有热点要报道,没有热点制造热点也要报道。追求热点,还要追求深度,要深度报道,要揭露,以正义的名义穿起那件华丽丽的外衣。

     关注周森锋,是因为过家家般的游戏规则,左手的硕士在求职大军中拼杀,右手的硕士毕业即领导,你用这样的规则游戏大众,还一脸端庄地要求我们接受,真不知是脑浆不足还是胆汁有余。这时的周森锋不过就是符号,大家质疑的是儿戏般的制度。难为的是周森锋适应能力强,在享受高档香烟及其它如专人打伞等领导配套服务方面上手极快,还要求媒体给他一个宽松地环境。表现如此抢眼,俨然已是官场制度的一面旗帜,这时的周森锋就是制度,如此不知死活地往枪口上撞来,实在怪不得媒体和广大网友。为什么没有记者以今日黄继光为选题,继续跟踪呢,好选题呀。

     高考也是如此,其实所有的游戏都是如此,大家在意的都是规则如何制定,制定的是否公平,选手是否都是按照规则参加比赛,至于参赛选手姓甚名谁,这个不重要。有几人能记得去年高考状元的姓名,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移民状元,又有几人还记得他的名字。重庆曝出了何川洋,媒体仍要不依不饶以揭批之名跟踪报道所有造假者的名字,似乎名字就是一切,名字背后的制度漏洞,那不重要。

     为了名单炮轰教育部,一副以揭批黑恶丑为己任的操行,如此光荣地正义,有新闻、有爆料、有揭批,确实简单而又安全。有家媒体曝出了一份二十多人的名单,已然成了追求真理的化身,揭露了真相,为学子赢得了公平,为大众博得了知情权,然后班师回朝,奏响凯歌。我望着那二十多个名字,那仅仅是几十个冰冷的汉字组合,我想知道下边呢,有谁接着将镜头对准恶臭的高考制度,可是,下边没有了,只有满屋子正义的太监。

     高考制度的溃烂可以透过吉林松原混乱不堪的缝隙中闻到那股恶臭,又有谁真正撕破了松原的外衣,是曝光了,但是要找也只能找最安全的正义跟踪下去,深度下去,有谁看到松原高考舞弊的后续报道。大家忙着在重庆找名单,这样安全,又明晃晃地代表了正义和良知,于是名单成了散发恶臭的终极标靶,一切与制度无关。看《朗读者》时,他们专家般地因奥斯卡喝彩,“汉娜为了坚守自己的秘密而沉默,多深刻的电影”,转身为了热点,他们又高呼要名单,不要沉默,必须要公布真相。他们始终牛逼,以专家和良知的名义装傻充愣,真相是由砖家砌成。

     何川洋说,父亲因为爱他而犯错,仅凭此句,就该为何川洋鼓掌,这样的孩子心智才算正常。不要扯那些伟大光荣正确而且大义凛然的蛋,我们首先需要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一个知道如何感恩父母的孩子,不是一个应试机器,然后被引导着甚至是自觉地敲响那间挤满太监的房门。当两条腿同在一个裤腿里,剩下那条叫做制度的裤腿,不跑偏才怪。兴许,这是故意的,为了追求真理积极主动地朝自己挥上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