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的声音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第一次从同一个时代、同一个事件中,实际体会到新闻人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在面对如此惨烈的事件时,以巨大的勇气和无所顾忌的可能的代价,利用手中的渠道和舞台,来表达对当时更为巨大的政治力量的抗争。

 

 

                              新闻联播的声音

                            (2009-06-07)


 
                                ● 周兆呈

  6月5日中午,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播出了“中央电视台优秀播音员罗京同志今晨因病逝世”的新闻。中国的网络媒体也迅速推出报道专辑。罗京是《新闻联播》的播音员,因为节目的特殊定位和地位,被称为“国脸主播”和“国嘴”,也是中共十七大代表,主播新闻20余年,形象深入寻常百姓家。

  虽然央视以肃穆、严肃的方式播出他的死讯,有人甚至从央视内部打听到消息,目前央视各部门已接到通知,要求主持人穿肃穆的衣服出镜,但是,网络媒体却统统把罗京的新闻都归于娱乐新闻栏目。这些年来,《新闻联播》的播音员早已经被娱乐化了,成为八卦追踪的对象,年薪、绯闻、摆谱等等,都是炒作和生事的对象,对《新闻联播》的形象来说,真不知是幸抑或不幸。

  而这若与20年前的肃穆相比,更是情何以堪。

  想起20年前的那一晚,我挤在爸爸的卧室里看《新闻联播》,那是那段时间以来,我们每天都必然会做的一件事,和千千万万个关注国家命运的中国人一样。两位熟悉的播音员杜宪和薛飞,换上了一身黑衣,一脸哀伤,至今我仍清楚地记着杜宪的“失态”,语速极为缓慢,播到天安门广场的情景时荧屏里明显传出的哭腔和哽咽,薛飞打着黑领带,也是冷冷地,展示无声的抵触与声讨。

  看完《新闻联播》,爸爸叹了口气。之后我们就再也没有在《新闻联播》、甚至央视的其他节目看到过他们俩。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第一次从同一个时代、同一个事件中,实际体会到新闻人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在面对如此惨烈的事件时,以巨大的勇气和无所顾忌的可能的代价,利用手中的渠道和舞台,来表达对当时更为巨大的政治力量的抗争。之前翻看的民国初期的邵飘萍或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邹韬奋的故事,对文献中这些新闻前辈果敢以对的社会政局,只能想象,无从体验。而那一次却不一样,每个人都可以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如果是自己,会怎么做?或许正因为如此,当时的人们在心中给了这两位播音员极高的崇敬。

  多年以后,从一些媒介上获知,杜宪当时被调离播音组后,去了电视台的经济部作幕后编辑工作。她到经济部报到时,该部全体同人离座起立欢迎,鼓掌长达数分钟,令杜宪热泪盈眶,不知所措。她在那里当编辑,但不许打出自己的名字,只好在节目的工作人员表上用个化名——皓月。

  相信很多跟我同龄的人,都会一直关注杜宪的行踪。即便近来她在凤凰卫视主持的节目并不是我特别喜欢的内容,但还是为了看她,会让自己坐在电视机前。自己也说不清楚,喜欢看陈道明出演的电视剧是完全因为陈出色的演技,还是也因为他是杜宪的老公,变成了爱屋及乌。他对杜宪的表扬“大家风范,荣辱不惊”,更让人尊敬他们两人之间的扶持与相濡以沫。

  另外一个播音员薛飞在1992年辞职,去了匈牙利。巧的是,我的同学的哥哥也在匈牙利,见到过他,我们也就常常打听具体的细节。这种关心,对他们当然没有任何的直接帮助,但是,20年了,还有很多人还记得他们以及挂念、关注他们的近况,于他们而言,应该也是甚为欣慰的事情吧。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一直被视为中国政治气候的风向标,除了背景音乐几十年不变,节目排序严格体现政治意图之外,播音员的形象更是需要紧密吻合定位的需要。去年1月,罗京在电视晚会上唱了一首费玉清的名曲《千里之外》,招致了不少人批评,认为《新闻联播》播音员要形象健康,唱流行歌曲与新闻、央视、甚至国家的形象不符合。节目改革喊了很多次,但是作为中国新闻政治的最典型阵地,《新闻联播》保留既定的风格,成为所有矛盾和尖锐批评的靶子,制造缓冲,其实才能为其他节目的开放争取更大的空间。这是很少人会注意到的吊诡现象,或许也是罗京“国脸主播”所代表的功能与价值。
  罗京走了,爱唱京戏、爱踢足球的他,不再是政治关注的对象,成了娱乐明星新闻的报道重点。多少年以后的某一天,当人们关注另外两位播音员的新闻时,千万也别娱乐化了。

  (联合早报专栏,2009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