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因法施教


  实践充分证明,在推进教育事业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邓小平同志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教育改革始终遵循社会主义的方向,把握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教育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这是推动教育事业改革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同时,必须坚持依法治教。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完备,法律是全国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教育法是规范我国教育行为的基本准则。教育事业正是在法治的轨道上统一着前进的步伐。

  

  实践又同时证明,在强调统一性的时候,又必须高度重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多样性。这是由地区的差异、教育对象的差异和教育自身特点决定的规律。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不平衡,同时各地区也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背景。因此,不可能以相同的内容、相同的要求、相同的方式来规范所有地区的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工作。因地制宜是取得教育改革实效的重要条件。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是为实现教育的地区多样性提供了法律保障,而区域经济进一步繁荣将为教育的地区多样性奠定经济基础。

  

  我们还从近年来的改革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教育必须树立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的观念,但同时也要看到组成全体的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因此,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就必须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育多样性最微观但也是最本质的体现。所以,培养优秀人才和提高全民族素质,从根本上讲是统一的,统一于因材施教的过程之中。

  

  正如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一样,学校是教育的细胞。学校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既有普遍规律,又有特殊的色彩、风格与魅力。因此,在同一地区,我们既要尽可能提供大体相当的办学条件,以体现教育的平等性,又必须鼓励每所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寻求自己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只有一所所色彩斑斓、风格迥异的学校涌现,才有可能形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对于班主任来说,因材施教就是对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进行个别教育工作。进行优秀生的个别教育工作,首先要严字当头,高标准、严要求,教育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其次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他们发挥榜样带头作用,推动所有学生共同提高。进行中等生的个别教育工作,首先要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要关注处在当中的不前不后的所谓中等生,因为他们最容易受忽视。“一个人可以被人爱,也可以被人恨,但决不能被人忽视。”其次要积极给予扶持,经常给他们推一推,促一促,让他们跃上一个新台阶,向优秀生转化。进行后进生的个别教育工作,首先要树立后进生也可成材的坚强信念,要坚信“朽木可雕”。我国模范班主任刘纯朴同志抱着“一碗水也要救活几棵秧苗”的信念,坚持“誓把锈铁炼成钢”的精神,对学生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管得严,跑得勤,想得全,把整个身心扑在教育线上,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次要千方百计地捕捉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要在后进生身上寻找积极因素,就得有点绣花姑娘的功夫,老婆婆的心肠。”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要发现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不仅要肯下一番功夫,而且要有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尤其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即对他们要看“变”,要立足于争,着眼于救,着手于拉,才能把他们的闪光点发现出来。并象园丁爱护幼苗一样珍惜他们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并对他们的点滴予以高度肯定和赞扬,把他们心灵中微弱的火光点燃起来,这是转化后进生工作最重要最关键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