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意识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以创新意识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要处理好人才培养中在知识上的广博性要求和精深性要求的矛盾,重要的工作还在于以创新意识改革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一,是各门课程特别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必须根据科学的最新发展对各门课程特别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补充、更新和重组,使其既能反映该学科领域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又能反映该学科最新的进展和动态,同时又具有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逻辑结构。我校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卢德馨教授所编的《大学物理学》就努力按照这样的要求,结合当代物理学的最新进展对传统的普通物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和重组,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学基础理论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上获得良好效果。当然这是一项极其困难和极其艰巨的工作,“思维活动中最困难的是重新编排一组熟悉的资料,从不同的角度着眼看待它,并且摆脱当时流行的理论”。在每一个学科领域,究竟应该选取哪些教学内容?究竟哪些知识是最核心最基本的?应该根据怎样的逻辑路线来组织新的教学内容?��这些问题,也许并不是一般的大学教师就能回答的,需要既了解科学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动态,又具有丰富教学工作经验和掌握教育规律的专家,才能把握住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这些问题,有的也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搞清楚的,需要有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修正的过程;另外,有的问题也并不是某一个专家、某一所学校就能解决的,需要若干专家和大学的相互协作。但毫无疑问,这是研究型大学责无旁贷和当仁不让应当承担起来的工作。

 

教学内容的更新,当然不只是教材的更新,教材的内容总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相对成熟性的,以致相对于科学的发展它总是会有一定滞后性的。所以在教学内容的更新上更大量的工作,还是要依赖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随时注意把最新科学成果尽可能融入、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比如讲授大体物理学课程时,完全可以把一些最新科学成果作为基础理论的一种应用来介绍,这样既使学生了解到科学的最新进展,又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基础理论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和巩固了其对基础理论的理解。

 

第二,必须着力改革现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际上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即如何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代之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二是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即如何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真正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当然这两者是有密切联系的。这两个问题可以说是老生常谈的问题,说了多少年,但总是没有明显的改变。因此,关键是要抓住突破口,这种突破口可以是在下面两点上:一是在学校教学工作指导思想上,要真正确立因材施教的原则,所谓因材施教,一层意义意味着教学中对学生个性的充分尊重,即不是要求学生如何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求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启迪学生;另一层意义则是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即不只是从某种知识体系出发,还需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去实施教学活动。只有更多的教师都能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彻底打破目前大学中沉闷、僵化的教学气氛。二是要改革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往往是与考试方式相联系的。现在我们许多课程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主要取决于一两次考试。这种传统的学习成绩评定方式实际上是非常不利于创造型人才培养的,有的学者就指出:“普通的考试并不足以说明学生研究能力的强弱,因为考试往往有利于积累知识的人,而不利于思想家。出色的考生并不一定擅长于研究工作。”“比起那种不加怀疑地接受全部教学内容的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批判的学生在积累知识方面很可能是处于不利的地位。”如何改革传统的学习成绩评定方式?一是要多方面综合,在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时应考虑到学生平时的讨论、实验和作业等多方面的情况,不能单凭一两次考试的情况;二是要注意鼓励创新,如有的教师就提出,在批阅试卷时,应该把是否有新的创见作为评定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抓住各个教学环节,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是一种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必须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如有的教师所建议的,可以开设一些有关方法论、科学史和创造学方面的选修课或有关讲座,以帮助学生把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应用知识的方法和创造知识的方法”。不仅在课堂教学上,在实验、实习活动中和对学生的辅导、答疑乃至平时的交谈中,教师也都应该注意言传身教,“要用自己既尊重知识又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学风去感染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动机和启迪他们的创造灵感,使他们不是满足于现成的知识或迷信于书本的条文,而总是努力去探索新的知识和新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