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的“持卡族”


            论中国特色的“持卡族”

所谓的卡族,顾名思义就是以卡代替现金的消费群体。
以前,能够代替现金消费最通用的莫过于乘车的“月票”了,它曾盛行过很长一段时间,也确实给上班族带来莫大的方便。
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公交系统的彻底改革,也将“交通卡”取代了常年使用的“月票”。随之而来的“信用卡、美容卡、健身卡、网卡等等等等的问世,真是数不胜数。。。。。。
确实,刷卡消费的便捷、安全,让人无可非义。提前透支的信用消费给人的便利也确实无可厚非。
但是,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一个度,超过了它的极限那就会似“是”而“非”了。
撇开所有其它的卡类(美容、健身、上网等等)暂且不论。
单就金融系统所发行的“信用卡”,来一个彻底的解剖。
原本,通过各种媒体,设摊宣传推广使用“信用卡”的消费,是为民服务的一项善举,颇值得提倡。
但眼下接踵而至的推销手段就让人“匪夷所思”了,各个银行以完成推销“信用卡”的数量来考核员工的绩效,这实在是对工薪族或者是老百姓的一种坑害行为。严重影响干扰了广大消费群体的隐私安全与正常的消费意念。
因为,银行的此举推销手段,使得银行系统的员工不得不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而疲于奔命。动员所有一切可以动员的亲戚朋友,使出浑身的解数,以此达到完成推销指标的目的。至于效果怎样全然不顾,哪怕今天开卡明天销卡也与己无关,反正我已完成了计划。呜呼哀哉!典型的一个“形而上学”的标本。
而苦了的是那些为了亲情,为了友情,而不惜慷慨奉献时间、奉献资料、甚至奉献本不想让人知道的薪酬隐私的“持卡族”。
于是乎,原本只需要一张信用卡就可以消费的,却一下子手中多了好几张各个银行的“信用卡”,俨然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刷卡族,皮夹一打开,哇!十几张五颜六色的消费卡,厚厚的一叠,连用了哪一张,该还哪一张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更有的干脆把一大叠卡放在家里睡觉。既浪费了资源,同时也在不经意中留下了种种隐患。
比如,多了不必要的年费支出,比如,疏忽了还款的时间造成罚金,比如,遭失窃后报失的麻烦等等等等。
追根究底,至下而上,上面‘一吹二压三许愿’,使下面很难办。我国的金融体系太不完整,各行其道,没有一个统筹的安排计划。“信用卡”是如此,其它贷款啦,购基金啦。。。一味的追求形式上的完美。                                     古人说:“言不信者,行不果。”“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乃“真”也,“真”乃实也。
时下,铺天盖地的信用卡推销方式实在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商业行为。它给社会带来的隐患将贻害无穷,信用诈骗、过度消费、坑蒙拐骗。。。最终会造成金融犯罪案的直线上升。扰乱了金融秩序。
倘若,公交系统也向银行系统这样,各自为政,那人们手中所持的交通卡也得分门别类,一汽的、二汽的、巴士的、大众的。。。或者公交车的、出租车的、地铁的、轻轨的等等。那市民出门手上非得带上十几张卡出行不成。可想而知,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岂不乱套。但现在市民只需一张交通卡就可以自由的畅行无阻。这才是市民真正需要的便捷。这才是人性化管理的精辟之处。这才真正是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的善举。
为什么,银行系统却反而做不到这点与民方便,与己方便的“便民措施”呢。而非得盲目的追求数字(完成多少信用卡用户)的完美,有真实可言吗?
铺天盖地的信用卡满世界的乱飞,而实际的刷卡量不及发行量的十分之一,这种追求表面形式的“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何时才能杜绝,还市民一个真实的消费环境呢?
作为银行体系的最高管理层,为什么就不能借鉴交通系统的刷卡便捷管理模式呢!
或许,银行体系的游戏规则不是我等泛泛之辈的人所能理解和精通的。也无权妄加评判。
但是,看到我周围经常发生,屡见不鲜的“信用卡”推销术。我实在是“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虚假的东西如此“冠冕堂皇”的登堂入室。而且还合理合法的存在呢?假的就是假的,该刷卡消费的总会自觉刷卡消费的。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寻早便捷、顺畅的生活模式是人们“毋庸置疑”的最佳选择。
但这种有违常理的虚假办事作风理应早早的杜绝,继续下去只会有“百蔽而无一利”,甚而后患无穷。。。。。。
银行界的精英们,请深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