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研究型大学的精神03
三是刚性化、单一化、灌输性的教学方式。在我校的教育思想讨论中,有的教授曾尖锐地提出,“现在的教育太僵硬了,它的特点是死、僵化、呆板、机械、单一”;而“生命是柔软的,富于生命力的教育也应当是柔软的”,“近代工业生产是刚性生产,在一个生产线上只能生产同一种规格的产品;高科技产业是柔性生产,在一个生产线上可以生产种种规格的产品,我们的教育也应当成为人才的柔性生产线。因为人才是富有个性的”。这一批评是不无道理的。目前,一提到抓教学,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严格要求,如何制定各种规范,这当然并不能说错。但不能不看到,如果仅仅强调某些刚性化的措施,而缺少相应的弹性和灵活性,这样的教学又会带来妨碍创造型人才的成长和学生个性发展的一面。
这种刚性化教学的一个极端的做法,就是一说到要加强对学生某一方面的教育,就想到要开出一些相应的课程,而且动辄就用行政命令规定下来,且强调要保证多少多少课时。这其实是一种形而上学和不尊重教育规律的做法。例如要加强时事教育,增强学生对时事的了解,可以设一些报栏,在学生餐厅和学生集体宿舍添设几台电视,使学生能够比较方便地了解到新闻信息,完全不需要特地开设专门的课程。再说,几乎每一方面的教育都可以找到充分的理由强调需要确保一定的必修课时,倘若如此,叠加起来,学生哪儿还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创造性发展的余地?
与这种刚性化的教学方式相联系的,是我们在人才培养上的那种单一化倾向。我们往往过于强调统一的标准,例如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考试方式,以致工业生产的标准化方法被大量地引进到教学领域。这种机械划一的人才培养方式,虽然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效率,但更多地却限制了学生也限制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带来了无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忽视因材施教的弊端。
再从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来看,在教学中采取的多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方法,课堂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的交流很少。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的便是课上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只是把学生限制在循规蹈矩、拾人牙慧的桎梏中,最终只能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丧失。
这种刚性化、灌输性的教学方式,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大学教育中存在着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规定更多的课程,教师课上多讲一些,出发点也许是想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但这种出发点对于培养创造型人才来说却未必能够奏效,甚至可能导致事与愿违、南辕北辙的后果。因为只是一味想着把学生的头脑中塞满知识,有时反而会堵塞住他们自由思索的空间,妨碍他们在知识创新中想象力的驰骋,使他们无法在运用知识上游刃有余,以致使他们的任何创造性的兴趣、灵感和智慧最终都只能在知识的堆砌中被湮灭和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