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凶猛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很多时候“野路子”比“正规军”更有杀伤力。

 

“唐万新出狱了”,最近这个消息在坊间不胫而走。时隔多年再次见到他的人这样描述唐万新:“平头、肥胖,脸上显露着遭受心脏病和高血压折磨的痕迹,而那两撇曾是他形象表征的八字胡依然修剪的整整齐齐。”这个曾经的“江湖大佬”孤傲不羁、不掩行藏。看到这个名字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德隆系”的风光和那段波诡浪遹的岁月。最为外界所关注的是,有消息称唐万新的旧班底已经做好准备迎接大哥的回归,筹集了7500万元意欲重操旧业。然而在唐万新旧日的光环之下,我们所忽视的是:不管是对于金融市场还是“德隆系”里的产业架构。唐万新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外行。

时年在新疆经营小小照片冲洗店的唐万新对金融行业而言绝对是一个生手。但是在那时的金融从业人员中可能不会有人想到“雇佣5000人南下深圳排队认购抽签表”的人海战术。当穿着军大衣的唐万新在深圳的街头嚼着馒头就开水的时候(早年的唐万新经常以此为午餐)。恐怕业内那些西装革履的家伙们并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自己的财富消长全在此人的一念之间。

这是一个形象上绝不起眼的外行。即使在德隆大厦修建而成的那段日子里,唐万新依然不修篇幅,“坚持有小胡子”才是新疆人观点的他经常会被公司的新职员误以为是送快递或者收报纸的。尽管德隆败于唐万新的“赌徒本色”和公牛一般的鲁莽冒进。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在德隆系组建之初,这个金融行业的门外汉身上那种与众不同的商业特质。积累起第一桶金的唐万新在金融市场上横冲直撞。当时有人形容他为“别人不敢买的,他敢”。不了解机械行业的唐万新可以缔造出一个湘火炬,在湘火炬最盛的时分,旗下有50多家企业。他其实只有一个理念“要想做到最优秀,你就要和最优秀的企业、最优秀的企业家站在一起。”实际上,在唐万新垮台之后,他旗下的那些企业们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然而,在当时,唐万新的整合行动却不知道会让多少行家里手们胆颤心惊,彻夜难眠。也许是当年的大环境所致——“台风来了,猪都会飞”。但是当年他的竞争对手们却鲜有他那样的勇气。也可能真的是“无畏者勇”而“无知者无畏”吧。

值得注意的是唐万新这样的成功“外行”并不是个例。一个生在山西的高大汉子和他有着惊人的一致。

柳传志和王石这两位中国企业界的教父级人物可能永远都不会忘记孙宏斌这个名字。在老道的柳传志眼里,孙宏斌也许只是一个涉世不深、顽皮而不听话的孩子,因为他亲手将孙宏斌送进监狱,而在孙出狱之后又借给他50万元的创业资金。但是王石可能不这样看。孙宏斌领军的顺驰所创造的一个月拿地,三个月建好楼盘的速度曾经一度让王石有点坐不住了。然而孙宏斌之于房产行业却是一个外行。这个外行从不受行业内即成规则的束缚。他高价拿地,快速建房,充分利用媒体造势……。他甚至公开挑战王石的权威。“我们的中长期战略是要做全国第一,也就是要超过在座诸位,包括王总。”当河北顺驰以5.97亿元于20039月拿下其在石家庄的第一块开发用地时,孙宏斌正式挑战中国地产界销售冠军“万科”董事长王石。尽管王石当时黑着脸预言孙宏斌注定要失败。而在其后的岁月里,面对着孙宏斌疯狂抢地的行为,(预估价格6亿,顺驰是9.05亿的高价抢过万科手中的地皮)王石或许也感到有点不安。孙宏斌在拒绝和万科联合开发无锡太湖新城项目的时候说:“历史是这样写就的,竞争版图是这样重划的,世界是这样改变的”。假如孙宏斌最后没有玩火烧身,能够保持强劲的顺驰速度。我们很难预料这个地产外行是否会重新修正房地产行业的竞争规则。

唐万新和孙宏斌同样勇敢而不拘一格。或许在他们的眼里,行业的规则是用来颠覆,而不是用来遵从的。他们的心中可能没有权威,除了他们自己那尊塑像。如果非要在这两个外行之间找到区别的话,唐万新使用的是资本武器,而孙宏斌则选择与行业同行悖到而迟的剑走偏锋。

实际上,大多数的外行都具有这个特点。如果王均瑶当年相信别人对均瑶乳业销售渠道的质疑,他就不可能从一个民营包机公司的经营者转变为令光明等乳业老牌企业闻之变色的大亨。而原来做电脑的乔布斯如果相信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高端手机就是行业典范的话,iphone只能胎死腹中。

然而这并不能概括兵行诡道的外行们。“不按套路出牌”的他们有时候会将原行业的竞争法则带入新行业。做了多年旅游业的王正华非常熟悉用“打包”、“打折”的手法吸引客户。而在他闯入民营航空业之后,春秋航空成了中国航空公司中最会“让利”,最会招揽旅客的代表。想想看,春秋航空推出的“一元机票”计划是不是和“不到2000元,新马泰任你玩”的叫卖有所相似呢。

机械行业并不缺乏这样的例子。当年福田和雷沃合资并进军收割机制造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汽车行业的包装手法。他们的收割机使用大量的汽车模具,在驾驶的舒适性上尽力模仿汽车。还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谷神”。当一个露天驾驶收割机并受够了尘土侵扰的驾驶员看到福田雷沃的谷神系列,是不是会眼前一亮呢?重要的是,那些收割机制造的内行们从来没有这样想过。笔者曾采访到一家中型的轴承企业,那两位曾做过做服装生意的商人把对品牌的重视移植到轴承行业,尽管规模不大,但已经是同时期建立的轴承公司中的佼佼者。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外行都能够成功。做家电的美的所期望的客车计划已经破产。而手机厂商波导做乘用车的雄心也在尝试之后越来越暗淡。这可能不全与运气相关,看见哪个行业热火就心动不已,盲目投资的商人们大有人在。(美的和波导意欲进军汽车业是2006年,时值中国汽车行业最为蓬勃的时分)他们不是本文所描述的外行,他们充其量只是头脑发热的一群逐利商人而已。2009年,重型工业可能是金融危机中受到影响最少的行业,银鹭花生牛奶意欲在此时做该行业内的“外行”。我们很难预料他的前途。

而“外行”们存在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当“内行”们在自己行业的“一亩三分地”上拼的你死我活的时候。指不定那一天就有一匹黑马冲出来打破了所有的格局。这匹黑马可能由“内行们”从来没有想到的人来扮演。也许“你的竞争对手永远不在你的视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