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路在何方


  不久看到《中国青年报》上有一篇名为《“我想说实话,但千万别公开我的名字”——部分“县中”校长戏称自己“人格分裂”》的文章。文章以手记的形式如实地道出一些校长的原话:

  一位校长悲哀地说:“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就是‘死拼’,但是,这样拼的结果培养出来的不是人才而是废才。”

  有一位校长则无奈地说:“别人说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高分低能,没有后劲儿,这些我们都知道,但我们的精力也就这么多,确实顾不上来啊。”

  很多校长则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面前的‘宪法’是高考而不是‘教育法’,高考指向哪里,我们就走向哪里。”

  江苏的一名特级教师校长更是深情地说:“我深深地为我们的教育感到悲哀,我们的教育已经病入膏肓了。”

  是啊,中国的教育到底怎么了?她将走向何方?为什么许许多多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们披星戴月,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地奉献青春和热血,而内心却总是痛苦?痛苦他们的工作越努力离他们心中的教育理想就越远;痛苦明知这条道路有问题却不能自拔,只能随大流不断往前冲;痛苦工作比以前更尽心尽责,但学生、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同度却越来越不如以前……

  中国教育的弊端与现状:

  一、现在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换汤不换药。

   现在社会的主流教育是素质教育,但实际上,现在的素质教育骨子里还是应试教育。在现实的课堂上,绝大多数教师还是在用老方法老套路在讲课。因为教育口改革滞后,老教师退不下来,年轻的教师上不去。主导讲台的都是四十多岁的教师,我们不能否认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但由于他们那个年代所受的教育有限,在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精力有限,知识和理念不能更新或是及时更新,使素质教育不能及时得到推广和普及。教育,需要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现在的孩子们每天的作业负担仍然很大,每天都在机械的做着重复性强的机械的训练题。这些作业和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几乎占据了孩子们所有的生活空间,使孩子们很少有玩的时间,没有童年的游戏、快乐和生活体验。一个教育家说过,一个孩子的工作应当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学习,二是玩。这也就是说,一个孩子得不到玩的时间,他的童年应该是缺失的和不完整的。做为一个教育者,我为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和那些生活在童年的时光而没有童年乐趣的孩子们感到悲哀、深深的悲哀。我们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都应该反思、深深的反思:我为素质教育事业做了什么?我为了孩子们做了什么?

   二、 教师和学校被划上等级 。

   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无形中都被划上了所谓的等级。反对给教师们划上等级,也反对给学校划上等级。学校和进修校,给教师划上等级。教委和政府给学校划上等级。学校和进修校推崇的人,就是名师。教委和政府推崇的学校,就是名校。有了名师和名校,真的不一样。名师和名校都具有着超高的名誉和地位。

   在施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形式各样公开课闹的沸沸扬扬、热热闹闹。但所谓的公开课,基本上都属于展示课。名师,就好比优秀的演员,普通教师就好比普通的演员。优秀的演员需要导演捧,普通的演员没人捧。从公开课上看不出教师内在素质的优劣,因为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演员或是演员的材料。名师,是怎么来的呢?大多数名师就是学校和进修校用十几年或是二十几年的时间把一位或是几位教师推向县级和县级以上公开课的讲台,就是这些个别或是一部分教师长期垄断公开课,就成了所谓的“名师”或是“骨干”。各级教育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和荣誉,导致这种“名师效应”或是“骨干效应”。正是因为这种骄人的成绩或是成就,使“名师”的成就感极其强烈。

   “名师效应”和“骨干效应”将大多数教师的上进心、自尊心都消灭在萌芽状态,什么事情有了那么个三六九等,再想翻身或是出人头地是何其的难。“名师效应”和“骨干效应”就是给教师在名誉、地位和身份上划出了明显的等级,犹如古印度民族的等级“婆罗门、刹地利、犬舍、首陀罗”等。“名师效应”或是“骨干效应”,伤害了绝大多数教师的感情和利益。 教育事业,应该是全民的事业,是所有教师一起用辛勤的双手托举起来的事业。

   三、教育成本被转嫁。

   教育,应该是政府承担的责任,可是从施行素质教育以来,教育成本被无形中转嫁到了家长身上。表面上国家减免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和书费,但实际上,这并不能使家长减轻负担或是感到轻松,由于公办学校部分教师师德较差,部分教师并不能完全的承担起自己应尽的教育责任和职责,导致教育成本无形中被转嫁到家长身上。

   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奔波在各种补习班之间,这究竟是谁的错?各种补习班的费用都要由家长来承担,这远比那些学杂费和书本费高多了。小学补、初中补、高中补,层层补下来得耗费家长多少财力?我们的孩子生存的有多累!就拿小学来说吧,补个美术、音乐、舞蹈也行,那是个特长啊。可是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作文也要补,这就不能不说明问题了。我们公办学校的教师干什么去了?区区的小学课本,为什么就给学生讲不明白讲不透呢?下等生在补语文、数学也行,由于各种原因没学好啊。 可是往往班级中的中、上等生也都在补课,补那个语文、数学、英语、作文。 就说作文吧,需要长期的看书和积累,不是短期就能见效的事情,现在的孩子们忙着奔波在作业和各种补习班之间,请问现在的孩子们有时间多看书、多做积累吗?有时间传承民族文化和精髓吗?为什么教师就不能在课堂把作文给学生讲明白呢?非得学生去作文班呢?看到我们的孩子小小年纪,星期天、假期奔波在各种补习班之间,我们的教师啊,你们的心就不痛吗?教育,是教师的责任,是你们的责任啊,却无形中转嫁到了家长的身上,给家长增添了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教师们啊,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在教材和课堂上多下点功夫,把自己的课程教会,把自己的孩子们教好,把孩子们从各种补习班上拉来回来呢。英语,这门科学,一周只有两节课,一周用两节课去接受一个完全陌生的语种,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英语课或是俄语课应该增至每天一节,学生生活在英语或是俄语的语境中,就会逐渐学会和接受新的语种。新语种的学习,是需要时间的。否则,外语的补习班不能杜绝。补习班昌盛的原因在教师和教育机制。补习班昌盛了,说明我们的教师没有尽到自己教育教学的职责。补习班昌盛了,说明我们的教育机制或是体制的哪个环节一定是出现了问题。

   我怀念我小的时候,小学五年级毕业时,老师天天给我们加班加点补课,但从未收过我们一分钱。我们初中毕业时,老师也天天晚上为我们补习各科知识,但其实他只负责教我们一科,但为了我们能考好,他天天晚上帮我们补习所有的科目,而且是讲课,不是单纯的自习性质,他也没收过我们一分钱。我小学毕业和初中毕业的那两届的同学们,都在全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那时的教师,只知奉献,不知道索取。那时的教师是清贫的,职业道德却是高尚的。

   四、教科书内容深度太大,科目花样繁多。

   现在的各种补习班的泛滥,和教科书内容深度太大也有一定关系。看了很多教育书籍和各国的教育制度和现状,感觉我们的教科书的难度不是应该加大,而是应该降低。我们国家的教科书本来就比国外教材深2——3年,教材改革后,教材内容不是简单了,而是更难了。层出不穷的数学题,有些教师和教育专家自己都不会,却把这个皮球踢给孩子和家长。我在第一线教学,教师们普遍反应,现行的教材比以前的教材更深更难了,教师们都感觉很难教,学生们难以吸收和理解。因为教材基本都是一些脱离实际教育一线的教育专家们的“闭门造车”,导致这个“车”很不适应我们的孩子和教师。教师们感到很茫然,自己不好教,孩子不好学。高深的教材,导致一部分孩子早在小学就厌学弃学。也导致,学习在学生的生命里不是一件轻松、容易、快乐的事情。单说语文教材,以前那些名家名篇,可以品读和学习的范文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文章都没了,被换成了一些没有文学价值和精神价值的无聊文章。请问,我们的孩子能汲取到什么样的营养?怎样去汲取呢?我们的教师更是感到困惑,普遍感到现在的语文课不知道怎么教了,感觉无从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