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的整体改革


教育事业的整体改革

 

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是一场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因此推进这项变革的过程必须是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统一与多样相结合、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过程。

 

教育战略地位的落实,教育改革的推进,首先是政府行为。实践证明,只有各级政府的领导者真正把经济的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科教兴国”的基本战略方针才能得以落实,教育事业的发展才有根本的保证。而教育事业的改革同样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热情。这种热情不仅表现在推进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教育结构的改革上,而且应当更多地倾注于教育思想的变革之中。实践证明,各级党委、政府领导者的教育思想极大地影响着这一地区教育改革的动力与指向。只有各级领导树立了正确的认识和信念,并以此来加强对所在地区的教育观念变革的领导,才能改变陈旧教育观念实际指挥教育行为的状况。因此,各地区制定和落实教育改革规划与制定和落实教育发展规划同等重要。没有改革的发展是盲目的发展,而没有正确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改革与发展,甚至可能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危害。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地区差异,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各地区领导者之间教育观念的差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解决领导者的认识问题。

 

实践告诉我们,教育的质量与效益体现在所培养的人在步入社会以后发挥的社会功能的性质与水平上。教育效益的滞后显现,就要求教育行为必须高度前瞻。政府对现行教育工作的领导实际上是服务于社会未来的发展。因此,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就不能因迁就现实或者急功近利而产生短视行为。但同时,教育的变革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通过一项一项的改革措施,逐步达到相对完善,所以,又必须明确制定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并付诸实施。着眼于未来而又着手于现在,才能向着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目标迈出坚实的步伐。

 

实践还告诉我们,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人民群众的办学热情带来了兴学重教的热潮,人民群众的教育价值取向也对教育改革的方向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必须通过积极引导,使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而教育改革的成功归根结蒂还要靠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的努力,他们是培养21世纪优秀人才的实施者。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否定的是现行教育中不适应现代化建设、不适应改革开放、不适应未来需要的部分,改变的是产生诸多弊端的教育现象,而决不是全面否定我国的现行教育,更不是否定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做的巨大贡献。因此必须使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昂扬的主人翁姿态投入到这一伟大变革中去,改革只有由政府的层面,推广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层面,才能改变不少同志等待与观望的局面,从而全面激发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高度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