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了,近了,亲了—写给改版后的《中国信息报》统计导刊


    我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曾经兼任过《中国信息报》前身《中国统计信息报》的江苏记者站记者,对《中国信息报》有感情。到统计部门工作二十多年来,这张报纸一直是我的最爱,每一期都要从头翻到尾,哪怕有时候只是看看标题也不愿意错过有价值的内容。

    《统计导刊》改版以后,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主要体现在快、近、亲三个字上。快即反应迅速,不仅出刊频率加快,而且对全国统计工作的追踪报道也很及时;近即贴近统计,无论是头版的要闻、二版的基层,还是三版的关注、四版的读数,都与统计工作密切相关,写的是统计人,讲的是统计事,发布的是最新统计成果;亲即亲切自然,特别是新增的“潘璠视点”、“统计家常话”,言之有物而又不装腔作势,功底深厚而有化骨绵掌之效,开言论文章之新风,不是社论胜似社论,读来非常过瘾。

    快了、近了、亲了,《统计导刊》的“导”字也就立得住了,变成了精确制导的导、悉心引导的导、因势利导的导、寻根导源的导,对统计工作的指导性明显增强。如此一来,怎么能不赢得越来越多的读者特别是统计人的关注和喜爱?

    倘若非要说些改进的建议,这里倒也不妨献上四条:一是注意在统计系统内发现、联系和培养更多的言论作者,让导刊的言论更全面更及时更专业;二是借鉴《人民日报》的“声音”、“感言”、“新语”的做法,在第二版增设“统计人语”栏目,摘编统计人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新观点、新思想;三是借鉴《新华文摘》的“论点摘编”的做法,在第三版增设“刊外采风”栏目,摘编全国统计刊物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四是进一步加大四版“信息在线”的选稿力度,切实减少一般性进度性微观性信息,突出反映特殊性代表性宏观性信息,把边缘性小栏目打造成精品型大舞台。

    祝《统计导刊》一期比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