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莲花朵朵开(二)


心有莲花朵朵开(二)

 
放下它,真的能够放下它?
 
真正的理解和爱是面对,接受,处理,最后放下。
而放下不一定是放弃,或许是一种细致的深入,一种浑然的融合,也可能是一种逾下沉而逾厚重的姿态,一种安寂如大山一样的无言和沉稳。
我们总说拿得起,放得下。你我皆凡人,何以达此愿?人之所以为人,会喜怒哀乐:轻狂时踌躇满志,得志时豪气干云,成功时欢天喜地,气愤时怒发冲冠,失落时郁郁寡欢,失败时惶然无措,破产时痛哭流涕,如此等等,回过头来一看,人生确实是五味俱全,最终归于尘土,无非就是红尘游戏,让人啼笑皆非。
禅宗一直倡导一心一念。一切由心生,一切又随心灭。咋一看,此生是无尽的虚空。这只是对佛的一种曲解,思索只是一个过程,一个信息搅拌器中不同信息细胞不停的动荡而已。在因果念中,若只有虚空,岂不是荒谬的唯心?生来几声嚎啕,去时一声叹息。若真是把“放下”看做“放弃”,那乞丐的营生,岂不比达官贵人更丰满。
修禅不是用心就够了,一定要身体力行!世人皆因求之不得而痛苦,所以认为求是嗔痴和贪迷之因。表象的放下则是无欲无求,感悟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选择放弃,这是一种消极的逃避,也是一种弱者的无奈。真正的放下,应该是放得下,去客观的面对和理解。
我们阐释很多成功的实例,大多能用财富或者功名去量化一个成功者。而作为当事人本身,可能更珍重的是这个目标未达到之前的整个过程。所谓放下,应该是一种大彻大悟的懂得,如何更客观的看待和善待。平常禅,在琐碎之中去理解哲理,而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和风风火火才能感触得到。
 
 
不用自己的偏执去定义情感。
 
不要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这个道理我们都懂。因为世界每时每刻都在改变。
不仅仅如此,还有我们内心对美的认知,要不断深入体察和细致入微,而不能永远停留于表面和幻像。如对于人世间最美好的两性情感,未曾恋爱和正在恋爱的人总是在梦想着一种情怀,一种自己定义的情感的期待,还有从心底已经定义对于未来的安排。未曾恋爱时在自己的情感幻觉中定格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最终会有一种猝不及防的失落。不要去定义,或者自己去给感性的心理和爱一个标签。不然会很累。因为个体的成长环境和人生阅历各不相同,不同的喜好是客观的事实,因此在人世间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是很多的定义和框架让人失去了思想的自由,从而种下了烦恼的种子。
学会去接受,这个是心理学运用于人类最大的课题,也是佛教及众多宗教哲学一直探讨的核心。佛教之所以能跨越不同的文化与地域,是其出于渡人的善愿和自圆其说的省悟。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一种修为,不用个人偏执的己见去定义情感是走向幸福的必经之路。
简单点来讲,不要变成自私的个人主义者,而应该换位思考和在尊重异己之时获得被尊重。
 
 
点一盏心灯。
 
点一缕残香魂萦梦绕,亮一盏孤灯沧海桑田。曾经这样去概述苦修者的苦寂,那是我还没有真正懂得修炼者的乐趣。如果把苦当做苦,那它确实是苦的,如果把苦看做甜,那苦从何处生?在人生历程中,生老病死都正视和淡然去面对,用心去接受和理解,那就少了恐惧和惶然。不难,需要的只是点一盏心灯。
不能度己,奈何他人?人不为善,而期待善果,那是张着嘴等待天上掉馅饼;小善不行,大善几何?人一生做了多少事,就修了多少行。总觉得自己应该很富贵、很荣光、很炫目,做善事也应该是大手笔大效应,那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本心。尽力而为,真心而为才是上善。在恋人的感情深浅讨论上,有人说在乎的不是他物质和情感投入的绝对值,而是他投入的部分占其整体物质和情感的百分比。欲望是个无底洞,心何时止,幸福何时至。

关键是自己要点一盏心灯,要明白自己要什么,要去向哪里?如果自己内心能点一盏心灯,温暖会在心底一直涌动,而不会因为外界的得失而迷失方向。2009.06.16 温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