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的学问


  十几年前,“赚钱”还是一个不大光彩的字眼。如今,金钱的多少几乎成了评价一个人或企业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一方面,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中国社会不再唯政治定是非。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对过去二十年发了财的人赚钱的手段产生疑问。我们有太多关于坑蒙拐骗、制假贩假、欠帐不还、走私逃税的报导,以致有人断言,中国过去的二十年富起来的人大部分是钻了体制的空子,赚的是制度不完善的钱,而不是靠智力、勤奋或工作致富。

  无论如何,今天赚钱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容易了。过去赚钱所需要的一些个性特征,例如胆量(或者赌性)、眼光(或者投机的能力)已不足以应付今天的市场。对那些在经济转型中富起来的一代企业家而言“第二次创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尽管这些人今天拥有比第一次创业时多得多的资源和经验。问题出在了什么地方?

  比较一下国内外企业所提的问题,我的感觉是中国企业更多关注“做什么最赚钱”。君不见大家讨论最多的是“新的增长点”、“投资热点”、“最热门的行业”之类的话题。而在国外企业讨论最多的是“怎样做赚钱”,即如何降低成本、优化流程、通顺组织结构、提高客户满意度。当然他们也关心企业的战略,即在什么领域一个企业能够有长久的生存空间,但绝不是短期做什么赚钱。有一句为国内众多企业家认同的口号很能说明问题:“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而西方企业强调的则是核心能力,即如何巩固自己的阵地。

  提一个游牧民的问题– 在什么地方有肥沃的土地必然得到一个游牧民式的答复。改换一种方式提问:即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自己现有的土地,则可以得到无数现代的答案。正因为有众多的投机者用游牧民式的思考经营,我们才有这么多的一哄而上、复制拷贝、重复建设,最后导致大家一起全败俱伤。二十年的经济转型,使中国已没有多少处女地,下一个阶段竞争要看得是谁能够精耕细作。为什么麦当劳能够把一个绝对普通、低科技的食品领域做得那么红火?因为他们知道怎么做,麦当劳有别人无法模仿的核心能力。而许多中国企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方式和态度是无法使企业长久的。

   第二次创业,照旧需要胆量和眼光。但仅仅有这些远远不够。一个企业家的素质中,还应该加上敬业精神、专业化水平和学习能力。有了这些,企业家才能够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与壮大中的中国经济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