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背后的思考


    我记得在安徽电视台看过一期“天下故事”,讲的是一位退休的文化馆馆长,在农村自己家用退休金办了个“文化馆”,用来弘扬“三德”,好像叫做“三德书院”。那里有很多书籍、台球案、象棋桌什么的,在那个地方的反映很好,节目中说十里八村的老百姓没事就往那里凑,搞些娱乐项目,看看书什么的,效果也很好。当地老百姓称作是“把文化馆搬到家”。节目中还举了个例子,说是一个小伙子,很不孝顺,对他家老太太很是不好。老馆长知道后,在那个小伙子到书院来的时候,让他看一些有关家庭美德的一些书,还给他讲一些二十四孝的故事。那个小伙子感触很大,对照以前的行为觉得心里很是不安,终于对他家老太太跪着表示要痛改前非。
    看完这个节目,在对老馆长深怀敬意之余又感慨许多,想那个老先生在退休之后本应该享些清福,却又用本应属于自己的有限的退休金办起了公益事业。“把文化馆搬到家”意思就是这些公益事业本应该是政府部门的事(好象是属文化馆吧,又好象不全是,我不知道各部门之间是什么样的分工,但是统称是政府部门的事不算错吧),老馆长在退休之前应该比退休之后做这些事情的条件更多,更容易做到,为什么在退休之前利用政府的职能没有能做到,要等到退休之后要用一人之力来做这些事情呢?值得思考......
     我想:这是我们体制造成的,试想,以我国之大,文化馆之多,有几家文化馆接待过“十里八村的普通老百姓”?文化馆想也不是资金很宽裕的单位,把那么一点钱用在老百姓身上,老百姓会说你个好,可他们能给你颂发什么奖吗,能给你弄个什么“文明单位”吗,能使你的工作在考核中得先进吗?能给予这些的,是主管部门,是上级部门,是有权的领导,如果把钱真正用在文化建设上,哪还有资金去捞取什么政绩,不出政绩就是庸才,这个单位也就成了烂摊子了,作为单位领导来说,即使不为自己着想,也该为单位职工想想吧......退休之后,完全可以不考虑这些了,这样,这位可敬的老馆长的壮志只有在退休之后才能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