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难补拙
中华民族向以勤劳著称,故留下“勤能补拙”的古训。
“勤”者,不惜脑力多学,不惜体力多做也。“拙”者,愚钝、脑子笨、天赋不济也,或曰:智商低下。“拙”者,学习成绩很差,事业难有成就。如何改变这种境遇呢?
前辈、师长们谆谆教导曰:“勤能补拙”。
于是,老师拼命给学生布置作业,三遍五遍地“抄”书,百题千题地练习,累得学生食无味,夜难寐。如此“勤”的结果,学生除了近视眼镜度数与日俱增外,成绩平平,难有起色。某高考“状元”介绍经验语出惊人:“学习不得法,累死也白搭!”他感谢老师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教给他科学的学习方法。
看来,要“补拙”,兴趣和方法比“勤”更重要。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求给学生“减负”,正是对“勤能补拙”的质疑。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被家人怀疑为“低能儿”,上学后仍然十分木讷,迟缓呆笨,成绩极差,是个标准的“拙”人。于是,有人把他作为“勤能补拙”的典型,说他的成就完全出于勤奋。实际上爱因斯坦从小表现出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事理的顽强精神,才使他有胆量冲破物理学旧理论框架束缚,对空间和时间的基本概念作了本质变革,开辟了物理学的新纪元。“相对论”绝不是“勤”的结晶。
祖祖辈辈的农民哪一个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不可谓不“勤”吧,但到头来收获甚微,每亩地顶多打几十斤、几百斤粮食,“勤”的结果是食难果腹,衣难遮体。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依靠科学方法,创造了“超级稻”亩产1137公斤的世界水稻单产最高纪录。
“勤为本,悟为先”。勤劳、勤奋是学习取得好成绩,事业取得大成就的基本条件,而悟到学习的规律,悟到事物的本质,悟出科学的方法,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勤”在成功的公式里仅仅是“+”号,多一分勤劳多一分收获;“悟”在成功公式里则是“X”号,掌握科学的方法才有可能事半功倍。
要“补拙”,“勤”比“懒”好,但仅仅靠“勤”,难有成效。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勤难补拙。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