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格局加快调整 日本制造业重心移向中国
金融危机已造成欧美经济处于危险之中。作为亚洲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大国,中日的产业格局今后将如何调整?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兼秘书长罗军认为,四万亿元人民币内需的强劲拉动将推动中国制造业在汽车、工程机械、高速列车、支线飞机等重大技术领域取得飞速发展。日本制造业也将战略重心移向中国。罗军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受国际经济低迷、日元高位运行和欧美贸易壁垒的影响,日本制造业订单减少,市场份额降低,失业人数增加,亏损加剧,国际竞争力受到严峻挑战。但是,日本制造业与中国制造业的情况大不一样,日本制造业已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最高端,发展空间有限,面临转型。而中国制造业受传统工业化的影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科技水平落后,大多数制造业企业还是以生产低端产品为主,发展的空间还非常大。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很多日本企业开始把过去在欧美的战略重心开始向中国、印度等新型经济体转移,并加大了投资力度。日本夏普公司将首次和中国合作生产液晶电视面板;日产汽车今年将加大在武汉的投资,全面推进纯电动汽车在中国的商业化进程。同时,一些日本企业开始从传统产业领域退出,全面进军新能源技术领域,寻求新科技革命以实现新的突围,一批新科技高技术产业正在移师中国。罗军认为,这是由于传统产业在中国面临同质化竞争,边际利润急剧减少的原因。而新技术产业还处于绝对优势,在中国这个大市场发展,前景广阔。而此轮日资企业转移并非部分媒体热议的“大批日资从中国迁徙”的说法。由于日本制造业对出口的依存度较高,金融危机影响明显。但日本制造业受到的冲击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十分有限。由于中国制造业整体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并不具备与日本制造业相抗衡的能力。同时,中国制造业的产品主要是针对欧美市场的中低端消费群体。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政府出台了四万亿内需拉动计划,目的是促进中国制造业在过去严重依赖外需的情况下,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五大行业产能淘汰指标出炉
今后3年,我国将要淘汰多少炼油、造纸等制造业产能.5月3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刊登了《在保增长,扩内需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下称“产能淘汰”)一文,详尽地披露了五大产业的20多种细分产品在未来3年的产能淘汰指标。其中,有色金属、石化、轻工产业的部分产品淘汰指标皆为首次公开。钢铁和纺织产业的部分产品淘汰指标,已在各自行业的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细则之中有所公布。发改委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细分产品的淘汰指标和未来发展方向。其中,三种有色金属(铜、铅、锌)今年的总计淘汰产能将为130万吨,另外像造纸产业也要在3年内淘汰200万吨以上。此举显示,政府正在加大对一些制造业产品的产能淘汰力度,以此完善产品结构,并引导企业向高附加值产品继续发展。这些最新公布的信息,与既有政策一脉相承,但在一些表述上也做了微调,产能淘汰的意愿更加明确。如投资巨大的炼油产业方面,到2008年底,我国本已淘汰了落后炼油能力达1000多万吨。但根据发改委的最新说法,国家将对炼油行业采取“区域等量”替代方式,到2011年要淘汰100万吨及以下低效低质落后炼油装置,将积极引导“100万吨到200万吨的炼油装置关停并转”。此前,政府并没有明确要淘汰“100万吨炼油装置”,而且对“200万吨炼油装置”的态度也是“引导和鼓励它们向生产特色产品转型”。这说明,小规模炼厂今后的发展空间将很小,政府也希望加快其淘汰进程。而另一些产业的产能淘汰力度,也超出了此前业内的预期。2009年,我国对铜、铅、锌的淘汰产能各在30万吨到60万吨之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表示,我国铜、铅、锌等产能各在300万吨到400万吨之间,“比如铅,今年要淘汰60万吨的话,就占整体铅产能的20%,已经不小。
《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5月1日起开始施行
3月25日,监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公布《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以下简称《处分规定》)。《处分规定》自5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方面的部门规章。据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统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不断提高,统计数据总体上反映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但个别地方、部门和单位在统计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违法违纪行为,影响了统计数据质量,削弱了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的信息基础,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为加强统计工作的纪律性,及时有效地处理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在认真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监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制定了《处分规定》。《处分规定》共15条,对适用范围、应受处分的违法违纪行为及其处分幅度以及案件移送制度等作了明确规定。特别是对领导干部和统计人员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违反国家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公布统计资料等危害性较大的行为,明确了具体量纪标准。
工信部:二季度重点扶持中小企业
尽管在今年一季度我国工业经济运行出现了积极变化,但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仍不容乐观,并且已经开始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回暖。为此工信部昨日下发确保二季度工业平稳增长的通知,强调在二季度千方百计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重点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用好中央和地方的担保补充资金,争取今年为中小企业贷款6000亿元。 “目前,中小企业已创造的财政收入占到财政总收入的50%左右,同时可吸纳全社会70%以上就业,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工信部中小企业司相关负责人坦言,目前资金紧张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目前工业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还不能轻言见底。”这位负责人强调,二季度是生产的黄金季节,也是扭转工业增速下滑的重要阶段,能不能在这个时段里抓住对全局发展具有带动力、影响力的关键环节,特别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巩固止降转升的势头,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全年目标任务能否完成。数据显示,我国一季度新增信贷达到4.58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971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68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48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占企业新增贷款的近五成,说明贷款仍然更多地流入了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也就是中央投资的“大项目”。而那些对资金如饥似渴的中小企业仍在期盼久未到来的“甘霖”。
发改委:一季度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11.8%
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一季度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上升。但西部地区进出口贸易下降幅度扩大。数据显示,一季度,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高于东部、中部地区8.1和6.6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比1—2月增速高6.9个百分点,广西、四川、内蒙古同比分别增长19.8%、19.2%、19.0%,分居全国2—4位。 一季度,西部地区实现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042亿元,同比增长46.2%,高于全国加总平均水平18.1个百分点,分别高于东部、中部地区26.4和11.9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一是因为往年一季度各省特别是西北地区冬季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数额较小;二是受雨雪冰冻灾害影响,西南部分省区去年年初投资完成基数较低;三是今年国家扩大内需的政府投资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西部地区投资额增加较多,西藏、宁夏、陕西、青海、云南、四川一季度投资增速均超过50%。 一季度,西部地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73.79亿美元,同比下降20.8%,降幅比全国加总平均水平低4.1个百分点。其中,进口71.27亿美元,同比下降26.6%;出口102.52亿美元,同比下降16.2%。其中3月,西部地区实现进出口总额66.56亿美元,同比下降16.3% ,单月进出口贸易增速连续4个月出现负增长。主要原因是受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低位运行影响,部分原材料产品出口型企业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如资源输出大省甘肃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51.7%,降幅居全国第一位。
一季度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稳步推进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同比降低2.89%,降幅比去年同期加快0.27个百分点。这表明节能减排工作并没有因为“扩内需、保增长”受到削弱。 上述数据是国家统计局按照一季度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同比增长3.04%、GDP同比增长6.1%的初步核算数据测算的。 一季度,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工业比重降低1.9个百分点。六大能源消费较高行业工业增加值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2.5个百分点。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工业各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普遍降低。规模以上工业39个行业大类单位增加值能耗均下降,其中钢铁行业降低7.51%,有色行业降低16.58%,电力行业降低10.17%。 对此,国家统计局负责人指出:“能源消费总体回升、单位GDP能耗下降,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刺激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一方面保持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经济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带来明显节能成效。一季度,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工业比重降低1.9个百分点。六大能源消费较高行业工业增加值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2.5个百分点。 今年一季度,节能减排工作以更大的力度不断推进,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 今年我国将加快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今明两年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对达到能效等级1级或2级标准的高效节能空调、电冰箱、洗衣机等十大类产品,加大推广力度。今年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推广节能灯1亿只,支持在13个城市开展节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试点。 为继续淘汰高污染、高排放和高耗能的生产能力,今年我国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1500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000万吨、炼钢600万吨、造纸50万吨。
决策层部署下阶段经济工作 未来政策主线明确
二季度的工作重点在于强化政策的落实,尽快下达重点产业振兴专项资金;同时抓紧储备性政策的研究,做好应对更为严峻复杂局面的预案。“抓紧推进前两批已下达中央投资项目的建设,尽快下达第三批中央投资,加快资金拨付进度。”近日,《瞭望》新闻周刊从权威部门获悉,随着一季度数据的出台,决策层已经着手具体部署应对危机的下一阶段经济工作。权威人士向本刊记者强调了未来的政策主线,“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他透露,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在于强化政策的落实。首先,要加快制定已出台政策的实施细则,做好各项政策之间的衔接,把宏观调控政策效应充分发挥出来。其次,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和政策实施效果,及时充实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注重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不断解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权威人士特别强调,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走势,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预警分析,抓紧储备性政策的研究,做好应对更为严峻复杂局面的预案。针对上一个阶段出现的问题,按照中央的要求,各级政府下个阶段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加强协调,密切配合,提高效率,切实履行好各自职责,努力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因此,权威人士提醒说,既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做好各项工作的信心,又要充分估计面临形势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决不能盲目乐观、掉以轻心,宁可把困难和风险看得重一些,把应对危机的时间估计得长一些,把政策举措准备得充分一些。”。
工信部要求做好工作 确保二季度工业平稳增长
2009年4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工业经济运行工作 确保二季度工业平稳增长的通知》。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果断地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初见成效。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初步扭转了增速过快下滑的势头,部分行业和地区开始向好的方向转化。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仍十分严峻复杂,工业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还不能轻言见底。二季度是生产的黄金季节,也是扭转工业增速下滑企稳回升的重要阶段。要全力做好二季度工作,紧紧扭住对全局发展具有带动力、影响力的关键环节,集中突破,确保全国工业在提高发展质量的前提下,巩固止降转升的势头,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现就做好当前工业经济运行工作通知如下:一、全面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贯彻落实。把落实十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二、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千方百计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要集中力量,开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各项工作。四、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两化”融合。五、切实抓好工业领域综合协调和运行要素保障工作。六、积极组织和引导企业加强管理、提高素质。
我国个体私营经济较快发展 私营企业比重逾七成
尽管全球金融危机给各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但中国个体私营经济在众多不利因素影响下,仍得到平稳较快发展。中国私营企业在内资企业的比重目前已上升至七成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有关负责人二十日在此间透露,去年是中国个体私营经济近五年来发展最快的一年,截止去年十二月底,全国工商行政机关共登记私营企业六百五十九点四二万户,注册资本十一点七四万亿元人民币,私营企业在内资企业的比重由二00七年底的百分之六十三点二五上升至百分之七十点九一。据统计,去年中国在个私领域就业人数比上年增加九百多万人,一百二十五万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在个私领域实现再就业,十一点八七万名高校毕业生在个私领域就业,其中有一万六千多人申办了个体工商户,一万零六百多人投资办私营企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官员在一个促进个私经济发展工作座谈会上表示,中国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仅在创造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对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中国经济平稳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一季度主要工业行业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开展工作,工业经济运行中的积极迹象逐步增多,初步扭转了增速过快下滑的势头。一季度,消费品工业逐步企稳,装备工业和部分原材料行业生产形势有所好转,电子产业增速下降趋势趋缓。尽管3月份出口降幅有所缩小,但由于国际市场总体需求减少较多,出口大幅下滑的趋势并未扭转。一季度,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其中3月份增长8.8%,比头两个月加快5.7个百分点。主要原材料产品市场形势表现不一,进入3月份钢材价格连创新低,有色金属和化工产品价格回升。冶金:一季度,冶金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其中3月份增长3.4%。粗钢产量12744万吨,同比增长1.4%,3月份产量由头两个月增长2.4%转为下降0.3%;钢材产量14473万吨,增长2.8%。钢材出口514万吨,下降54.9%;进口323万吨,下降22.6%。铁矿砂进口13153万吨,增长19%,增幅比头两个月扩大13个百分点。钢材价格持续下跌。由于钢铁行业产能快速释放并未得到市场相应支撑,钢材价格指数在2月初达到109点后再度大幅下跌。3月末国内市场钢材价格综合指数为97.59,比上月末回落6.1点。6.5mm盘条、10mm中板、0.5mm冷轧薄板平均价分别为3270元/吨、3629元/吨和4613元/吨,比上月末回落298元/吨、294元/吨和233元/吨。1-2月,冶金行业实现利润38.3亿元,下降90.1%(去年同期增幅为38.6%),企业亏损面达到25.4%。建材:在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拉动内需政策效应作用下,建材行业总体表现出较快增长势头。一季度,建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6%,快于全部工业增速7.5个百分点。全国水泥产量2.8亿吨,增长12.9%;平板玻璃产量13533万重量箱,增长0.5%。重点建材企业水泥库存1226万吨,同比上升19.1%;平板玻璃库存2084万重量箱,下降14.6%。水泥和平板玻璃价格基本与上月持平。3月份,重点建材企业水泥平均出厂价为290元/吨,比上月末的292元/吨略有下降;平板玻璃平均出厂价为58.6元/重量箱,比上月末的58元/重量箱小幅上升。1-2月,建材行业利润小幅下滑,实现利润94.8亿元,下降0.5%;其中,水泥制造业实现利润11.87亿元,下降4.4%;平板玻璃制造行业亏损5.16亿元(去年同期为实现利润3亿元)。有色:一季度,有色金属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其中3月份增长10.3%,比头两个月加快9.5个百分点。十种有色金属产量538万吨,下降6%,降幅比头两个月减缓3.5个百分点;其中,铜产量92.2万吨,增长8.7%;电解铝产量266万吨,下降14.1%。氧化铝产量492万吨,下降7.8%。未锻造铝及铝材进口26.4万吨,增长12.3%;废铝进口34万吨,下降36.1%。化工:生产出现转机,产销形势有所好转。一季度,化工增加值同比增长4.5%,其中3月份增长10.8%,比头两个月加快10.1个百分点。化肥、农药等支农产品加快增长。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总计和化学农药原药产量分别为1503万吨和51.7万吨,增长10.6%和12.1%,其中3月份分别增长17.4%和18.0%,增速比头两个月加快12.8和8.9个百分点。主要品种价格稳步上涨。3月末,郑州市场聚乙烯三个月期货价格收于9310元/吨,精对苯二甲酸三个月期货价格收于6558元/吨,创年内新高。石化协会重点跟踪的168种产品,3月份平均价格比2月份上升的有81种,持平的有7种。1-2月,化工行业实现利润93.5亿元,同比减少116亿元,下降近六成。
发改委起草刺激民间投资细则 放手项目审批
“国家发改委等部委正在起草刺激民间投资的政策,重点包括再次下放项目审核权。”。国务院常务会议发布八条工作重点(本报以《救市第三步:激活民间投资》为题重点报道),市场随后对相关细则表现出了异常期待,背后则是民间资本在4万亿投资大潮中屡遭“挤出”的现状。“抽样调查显示,民间资本投资积极性下降明显,以前会拿利润的90%用于投入再生产,现在降到不足一半。”。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在第一季度开始显现,同时民间投资滞后的问题亦开始暴露。。日前,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在重庆调研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时也表示:“政府对民间资本的拉动作用尚未完全体现。” 。与之对应的是,多年来,民间投资已经占到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0%以上,并因此安排了70%的城镇就业和90%的新增就业。民间投资不足亦反映到税收上。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13023.58亿元,同比下降10.3%为1496.1亿元。事实上,在中央出台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时,按照1:3的乘数效应,4万亿的政府投资将带动12万亿的社会投资。可见,社会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上被寄予厚望。
一季度企业生存状况调查:需求下滑成企业最大挑战
在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冲击继续显现的背景下,中国企业一季度的生存状况如何?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于3月底、4月初就此进行了专门的快速调查。调查显示,订货下降、产销下滑、价格下跌、进出口减少等方面,造成了企业利润下滑、用工减少、采购量下降,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受全球需求急剧萎缩影响较大的东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困难较大。企业成本压力下降明显,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企业经营者预计二季度企业盈利或有好转,西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投资增加的趋势较为明显,医药等行业的逆市坚挺对稳定内需起到作用。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发展保持信心。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部分企业困难相对较大,且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存在差异。认为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21%,认为“一般”的占46.1%,认为“不佳”的占32.9%,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少11.9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好于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经营状况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好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分行业看,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汽车、通信设备和仪器仪表等,其认为“良好”的企业比重超过30%。而采矿、化工、橡胶、非金属制品、钢铁等行业经营状况相对差一些,其认为“不佳”的企业超过40%。
经济运行e快讯2009年第5期 (总第29期)
评论
1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