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工业生态化模式


 

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会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理论萌芽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具体原则形成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杜邦公司提出和“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再循环的思路改变了传统经济中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线性经济模式为资源——产品——消费”的生态模式,其理想境界是追求污染的零排放,最基本的精神是清洁生产。简而言之,就是按照生态经济规律来利有自然资源,利用循环经济的国家是德国,亚洲搞得最好和国家是日薄西山本,而我国的循环经济理论是从2003年起入了实践推进阶段。
(一)企业模式
鲁北化工集团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以6条绿色产业链为支撑体系,进行深层次的延伸,实现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被确定为“中国鲁北生态工业模式”,并向全国推广。鲁北生态工业园区系统中17个共生关系产生了占总产值14%的经济效益,主要产品的成本降低了30—50%,对企业年总产值的增长贡献率达40%
 
鲁北生态工业园区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生命系统,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是一个开放的、与社会有着全方位资源交换的动态系统,在鲁北生态工业系统中的每一家企业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生态工业系统规模效益凸现,园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成技术先进、知识密集、管理文明、环境友好、结构和谐、系统网化的世界知名生态工业园区和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循环经济实践示范,初步形成生态科技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循环经济和社会大循环经济的发展。其主要做法与经验是:
第一,确定生态产业链条中各个要素间的上下游关系,对物质流动路线、流量和组成等进行优化调整,对能量使用进行有效匹配,对信息进行系统整合,使物质、能量、信息在整体网络的各个节点之间按照一定的经济和生态规则流动,以促进生态工业园区内的物质充分循环、能量多级集成有效利用、环境与生态协调,通过产业链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要素有机结合形成的产业集群,将设计、采购、生产、销售等社会化环节,在产品与产品之间的共生链条上完成集约化配套供给,形成产业集群区域竞争优势。
第二,对园区内生态产业链条各节点,从原材料选择、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环境影响评价、产品生命周期评价、营销服务、效益核算、生态文化建设等要素,进行系统化生态管理指标设计,在管理的对象、目标、任务等方面体现生态与经济的两重性,注重经济、生态和社会指标的融合。
第三,组织结构实施柔性化管理。在生态工业系统内部,管理框架不再是统一的刚性模式,而是根据生产功能及组织目标来构建不同的虚拟组织结构,对物质、能量、信息、仓储、市场等资源,通过定性及定量分析,实现组织的自我调节和网络化、扁平化管理,克服传统企业管理的封闭性、局限性,减少资源的重复投入,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从设计、制造到销售全过程的整体柔性和敏捷性。
鲁北生态工业园区的主要经济效益体现在:建立起了一个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运动的高效益转换系统,一个道路交通、信息传输、物资能源供给、商业服务的高效率支持系统,一个知识密集、管理文明、技术先进、环境友好、结构和谐的高质量人文环境管理系统,有限的资源在生态工业系统网络中构成一个多次生成过程,资源、能源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特别高,资源利用率达95.6%,清洁能源利用率达85.9%。系统中17个共生关系产生了占总产值14%的经济效益,主要产品的成本降低了30—50%,对企业年总产值的增长贡献率达40%。检测表明,鲁北生态工业园的科技、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贡献率,高出联合国推荐的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的一倍。
(二)园区模式
    截止2008年底,经过验收命名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3家,分别是苏州工业园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批准建设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有贵港等27个,其中综合类的15个。
    青岛高新区市北新产业园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提出了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业、现代加工制造业、新材料业和海洋生物技术等项目和吸引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同时充分考虑到引进项目的产业关联度,并推动入园企业迅速实行清洁生产。杜绝“十五小”和新“五小”项目进区,园区环保“三同时”执行率达100%。按照环保、节能的要求高标准建设污水处理厂等园区基础设施,园区的绿化、美化、亮化以及生产、生活要广泛地采用太阳能、海洋能、风能等新能源和中水等可再生资源。
        (三)行业模式
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 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 号)和《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 号),国家环保总局于2006年制定了行业生态工业园区试行标准,于同年9月起施行。其主要内容是:经济发展方面,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大于等于12%;物质减量与循环方面,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新鲜水耗、值废水产生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同行业国际先进水平;污染控制方面,单位工业增加值COD 排放量、SO2 排放量达到同行业国际先进水平,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率100%,行业特征污染物排放总量1) 低于总量控制指标,行业特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 100%,具备废物收集系统具备和废物集中处理处置设施;污染控制方面,环境管理制度完善,工艺技术水平达到同行业国内先进水平,信息平台的完善度100%,园区每年编写环境报告书,周边社区对园区的满意度≥90%,职工对生态工业的认知率≥90%。经过不断探索,形成了一批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包括广西贵港(制糖)、广东南海、包头(铝业)等,这些园区试图探索出了我国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行业类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11个。
以贵港生态工业园为例,作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生态工业园,2001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制糖(甘蔗)生态工业模式创新,通过引入生态工业理念,对制糖行业进行生态化重构,构建生态工业链和生态工业网,以图从根本上削减制糖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增强制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多年实践已经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但并未达到理想的预期目标,截至目前尚未通过国家验收。
(四)城市模式
我国在一系列城市进行循环经济试点。这方面的资料和案例很多,例如,宁夏前不久发文确定平罗、中宁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不再赘述。
(五)省域模式
我国自1999年开始着手推动循环经济,在省域、市域层面上都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先后在辽宁、江苏省、山东日照市、贵阳市等省域和城市开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省、生态市试点。尽管山西省尚未列入国家试点,但山西在发展生态工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对宁夏更有借鉴意义。

       以山西省为例,其推动工业生态化的主要内容是:以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沿河沿大运路两侧综合整治为切入点,从改造老工业园区、结合城市污染企业搬迁新建生态工业经济园区,进一步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贯彻落实,选择条件适宣的区域建设生态工业经济示范园区,构建区域资源共享、产业共生的生态型经济体系。进一步推进山西经济结构调整,建设节约型产业体系。在产品结构调整上,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降低产品消耗;在产业结构调整上,重点提升煤炭、焦化、冶金、电力、煤化工、建材等产业的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间相互融合,提高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及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以此逐步推进全省生态工业经济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以各生态工业经济园区为基础,逐步扩大其与周边区域的产业整合范围,推动生态经济在全省范围开展,促进山西经济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其基本内容是:以煤炭、有色金属矿、非金属矿产资源为重点,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以煤炭矿区为依托,延伸煤炭产业链,发展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优化煤炭企业内部产品结构;以电力、煤炭企业和现有建材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以新型墙体材料为主的建材产品,加大粉煤灰、煤矸石的综合利用;以钢铁、焦化企业为依托,拓展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扩大煤气综合利用途径,减轻环境污染;以冶金、化工、电力企业为依托,加大工业废水的循环利用和回用,推进工业节水;以现有再生物资回收企业为依托,增加废旧物资回收量,提高各种废旧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到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循环模式的普及率达到40%以上,煤炭、焦化、冶金、电力、煤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的规模以上企业全面实现清洁生产。主要目标是:煤炭资源总回收率提高到60%;煤矿井下瓦斯气综合利用率达到65%,以铝土矿为主体的共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到40%;万元GDP综合能耗5年下降25%,万元GDP耗水量下降35%,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冶金高炉煤气、焦炉煤气和工业余热余压利用率分别达到90%70%60%;洗中煤、煤泥综合利用率达到100%,矿井废水复用率达到6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城市污水回用率达5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4%;学耗氧量(COD)排放量下降13%;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小于26千克;万元GDP烟尘排放强度小于18.6千克;万元GDP化学耗氧量(COD)排放强度小于12.5千克;万元GDP废水排放强度小于3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