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老子》:概念命名很重要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的开篇,给人的感觉很“玄妙”,那么他究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寥寥59字,又能够讲清多少内容?然而伟大的老子,活生生地硬是用了这么寥寥的几个字,表述了极其丰富的思想。
本篇的关键是那个“名”字,这里“名”的意思是“命名、概念”,在第二十五章,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就很赤裸地亲自为“道”做了一次命名,创建了“道”这个概念。与数学家创造符号π表示圆周率、∑表示求和一样,要表述自己的思想,可是文字体系中缺乏这个概念的时候,他就只能“亲自蹲坑”,“强字之曰道”,并怯生生地强调,这个命名比较勉强,究竟准不准确他自己也不咬硬。
“见山是山”,第一个“山”是眼睛看到的具体的形象,第二个“山”就是针对这一类印象进行概括后所建立的一个“名词”,或者说“命名”。只是这个命名的过程非常漫长,以至于我们已经非常习惯于把概念性的“山”等同于真实的“山”。老子强调,两者同源,但概念是有所局限的。
老子在开篇中试图告诉我们,事物的命名,以及由此构造的人类独有的概念、语言、符号对于“求道”的重要意义。“有名万物之母”,至少对于人类而言,有名和无名的差别是非常大的。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在毫无概念的蒙昧时期,人们可以看见、听到,然而在没有命名之前,那些印象只是吹过的风,转眼便没了无踪影。显然,直接使用形象记忆去思考是异常艰难的,至于交流和传承则是不可能的:在没有“山”这个概念之前,你要告诉别人你发现了一座山,只能拼命比划、拼命地挤眉弄眼,而小小的人类短短的小胳膊,再拼命又能比划出多大一点范围?
对已知的事物进行命名,然后借助概念更方便地进行总结、归纳和思考,是人类认知世界、猜度未知的重要手段。雨点总是坠落、水总是向低处流、人也总是在山坡上连滚带爬地往下掉,地球引力无所不在,可是直到牛顿同志被苹果砸了一下以后,人们才注意到它的存在,并逐渐揭开了它的奥秘、认知了它的意义。就像这件偶然而伟大的科学发现一样,概念和语言在人们的生活中、在思考、交流的过程里,同样无处不在,同样被人忽视,忽视的程度甚至远远超过地球引力。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山”这个概念,我们在思考中用到“山”的时候,该去怎样回忆和使用那么沉重庞大且毫无规律的一大片影像。老子在这一伟大的开篇中第一次关注了语言概念的意义,并对它在人们思考中的作用,以及未认清这一作用之前的负面效应,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这一分析的意义,应该远远超过万有引力的发现,因为它直接触及思维的根基。不论多么伟大的思想,概念都是构造与传播的基础,而且,如果没有语言和文字的传承,再璀璨的思想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只有思考者自己曾经拥有过。
道,是我国古人孜孜以求的一种莫名之物,它的原始含义异常广泛,以至于充满天地。现在的“真理”、“自然规律”都是它已经明确的子集。道驱役群星万物以及心灵,或者说群星的轨迹、万物的兴衰,都在演绎解说着那个无处不在的“道”。
也许,“道可道,非常道”,更多地是老子的一种谨慎的声明,他的意思是,人们可以总结表述的“道”,都只能是“大道”的局部,还有一些总在不言中,更多的还在人们的视野之外。而对于万物万事的“名”,也就是关于事物概念的建立,也都是有所局限、难以永恒的。
用文字符号、用短促清晰的发音来为万物命名,为万物的形迹、变化规律建立起可以表述的“概念”,这是人认知万物的前提,因此,“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对于万物的概念逐渐完备的过程,也是文明与智慧发育的过程。
在中华文明发展到老子生活的年代,语言、概念比较丰富了,老子才能够说:“工具比较完备了,现在,我终于可以比较深入地探索天地万物的本源了”。
对概念熟练的掌握,虽然可以借助其内在逻辑得到清晰可说的结果,但是要窥得天地的奥妙,还需要能够摆脱概念的束缚,直接参悟世界的本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以确定的“名”为基础的概念集是人们研究天地、发现规律的有力工具,但是概念永远不能穷尽真实的全部细节,两种求道的途径是应该并存互补的。
妙,现在一般用来形容某事物的构造,它细腻繁杂而理路清晰,老子用这个字概括真实的细节、隐藏的道。“常无”就是摆脱概念直观真实。
徼(音jiào),现在是边界的意思,老子在这里用它表达确定的认知、结论,就是说,在已知概念涵盖的范围内,人类总是可以获得一个确定的结果。
老子怕大家不理解,又补充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这时,老头觉得那两个“无名、有名”,实在无法充分表达他的思想,终于按耐不住了,赤膊上阵,亲自为这两个对于道十分重要的东西命名了一个“玄”字。
小子觉得,“玄”这个字,很有丝缕感,且颇具围绕一个核心旋转聚合的动感,嗯,有点眼晕,命名命得太精彩了。最后老子用自己的命名为大家打开了窥道之门:“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鼓励说:道友们,使劲折腾吧!折腾来折腾去(“玄之又玄”),最后总能摸到一点门道的。
这第一章是总纲,主要探讨思考方法的问题,探讨了思考的工具、思考的对象,以及如何进行全面的思考,而不至于陷入概念性的诡辩歧途。
比如“白马非马”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诡辩,把概念的误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世界永不会因为我们人类概念的迷陷而改变。玩舌头、玩概念就像小狗追尾巴,有时确实很好玩,但是千万别当真。武侠书看多了,有时也觉得手指头上跟防风打火机的火苗似的,呼呼地往外冒“真气”,往石头上比划比划,终究不敢下手:那毕竟只是一个概念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