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幸福蓝图


     在我构思及写作有关幸福的文章时,这样的情景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幼小的我躺在外婆的怀抱里,听着外婆讲述一桩桩曾经的往事:抗日战争的时候,日本兵到过我们老家,对无论老人还是妇女小孩,动不动就是用枪把子砸过来,外婆也挨过几个枪把子,人们没有一天不是生活在恐怖之中;1954年长江发生百年未遇大洪水,无数农田和房屋被淹,许多人流离失所,被迫拖家带口外出乞讨流浪;1958年至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人们靠着吃树皮、草根、观音土来度日,遍地是浮肿病患者,许多小孩子大便干得拉不出来只能用小棍子一点点往外掏,无数人生生地饿死在家人面前或者倒在马路上再也起不来了……每次讲述这些往事的时候,外婆都会情不自禁地这样总结说:“伢呀,我们这辈子都是苦过来的,外婆多么希望你长大后能够过上每天有鱼有肉的好生活啊!”

“每天有鱼有肉的生活”,对于从战乱、饥荒和贫困年代走过来的外婆来说,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而在我小时候,“有鱼有肉的生活”依然是一种奢望。那个时候,猪肉是73分钱一斤,对于多数人家来说,吃到猪肉都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情。那个时候,在马路上捡到一分钱对我来说是件很欢喜的事情,因为一分钱能买到两块糖果呢,可以让我的小嘴巴美滋滋响个大半天。那个时候,在各家的餐桌上,虽然都有自己地里种的各种时令蔬菜,但一年四季最常见的是咸萝卜和霉腌菜。其实那个时候我们家和其他人家一样,都长年都喂养着一到两头猪,不管刮风下雨酷暑寒冬,母亲每天都要提着酸哄哄的猪水桶往臭兮兮的猪圈里来回好多趟地喂食,有时候还要到隔壁做豆腐的二爷家去收集一些泔水,但好不容易喂养大的猪呢,大都是在年关的时候,被父亲拉到集市上卖掉,或者有收猪的人上门来宰杀,父亲拿到手的是一百多元的钞票,可以为我们姐弟四个人买上新衣服和置办年货。当然,通常情况下父亲在卖掉猪的时候,都会顺便回购个大概十来斤猪肉回家以备过年,所以卖猪的当天家里人一般是可以大吃一顿猪肉的,接下来就是春节那段时间,大人小孩都可以稍稍解解馋,过一段油水丰足的日子。

“每天有鱼有肉的日子”,这大概算是小时候外婆为我描绘的一个人生蓝图了。而在我开始上小学的时候,父亲时常给我灌输的人生理想是:我们做家长的对你没有什么别的期望,只盼你能够发狠读书,将来能够丢掉锄头杆子,成为一个吃公家饭的人,旱涝都有口稳定的饭吃,不用象我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地里日晒雨淋地刨食。

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外婆所描绘的“每天有鱼有肉的日子”,离我们家还是非常遥远!那个时候,在南京打工的姐姐时常托人捎回来一些城里人根本看不上眼的肥膘肉,这些虽然并不新鲜的肥膘肉,经过母亲的腌制加工,就成为父亲和我们在餐桌上的佳肴了。父亲的副业是做锻工,除了农忙时节下地干活,平常就进铁房里对着火炉和铁墩敲敲打打制作镰刀、锄头、菜刀等各种铁器,母亲就是他的助手。父亲告诉我,吃了肥膘肉,下地或者进铁房干活就有力气。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满嘴咸滋滋油乎乎的味道。我也依稀地记得,姐姐看着我们一家人嚼着肥膘肉的时候,脸上露出的幸福笑容。比我只大两岁的姐姐,因为家里舍不得交一学期两块五毛钱的学费,从来没有上过学,十四岁不到就随着堂哥堂姐们到南京去打工,她所谓的打工,就是挑着担子在街头路边卖水果。那个时候,能够帮助家里人时常吃上肥膘肉,对于年少但懂事的姐姐来说,算是一件值得欣慰的成就。而姐姐在外面的“算小”(节俭)是出了名的,据说有一次她居然只花四分钱买两个西红柿充作午餐,正巧被我的一个堂哥看到了。几年后,比我小两岁的大妹妹在读完五年级之后,也跟着姐姐到南京打工了。没有她们打工和节俭下来的钱,我和小妹妹大概恐怕很难顺利地读书上大学,更勿谈我今天坐在这里写着有关幸福的文章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我已经大学毕业十年了。从十年前我拿着武汉大学的毕业证书到福建当记者开始,我算是基本完成了父亲交给我的“跳出农门”的任务。从那个时候起,就我个人来讲,每天有鱼有肉的生活已不是什么大问题了。此后,我一直盼望着有一天能把外婆接到城市住一段时间,让她和最疼爱的外孙一道,感受“每天有鱼有肉的日子”!然而,在我有能力做到这一切之前,老人家就仙逝了,我再也没有任何机会在老人家面前尽孝了。这是我一辈子无法弥补的遗憾,逢年过节独自想起来这件事,常会令我忍不住泪水盈眶。

生活就是这般的有趣。如今,对于我的大家庭来说,虽然还谈不上富裕,但每天要吃鱼和肉,也不是什么难事。然而我的父亲,出于佛教徒的虔诚信仰,却于两年前开始毅然戒绝一切晕腥,一心茹素,这是我们全家人以前所不曾想到的。家里人起初颇曾担心父亲不吃晕会影响健康,但我却为父亲的决心和毅力感到高兴。因为我所接触到的健康营养学资料表明,真正长期吃素对于身心健康实在是有百益而无一害。事实上,父亲吃素两年来,身体和精神也确实都越来越好。我自己也是慢慢地日益厌倦大鱼大肉和过份油腻的饮食方式,常常逃避在外面吃饭,只要有条件,我都会尽可能在家里安安静静地吃饭,虽然玉儿免不了偶尔会给我搞点鱼和肉,但整体的饮食还是素淡为主,这样令我感到很舒畅,也很幸福。

“每天有鱼有肉的日子”,曾经,在我们的祖辈及父辈们眼里,幸福的蓝图不过如此。那个时候,我们对于生活及人生的期望,是如此的简单。

但对我来说,时常困惑不解的是,在我们多数人早已习惯了大鱼大肉的生活的今天,我们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定位幸福呢?今天,在经济和物质上日益丰富和自由的我们,真地更加幸福了么,还是依然走在另一条饥渴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