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可以说!》
“一支独秀”——国内外车市冰火两重天,提防井喷背后暗藏隐忧
“一车难求”——消费者勿被表相所迷惑,理性消费把握购车时机
“一剂良方”——刚性需求还需政策支持,中国汽车工业长路漫漫
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问”当前车市
给躁热的中国车市泼盆冷水
杭州日报/张克环
最近,中国车市一片“大跃进”繁荣景象,华丽的销售数字赶超欧美、“世界第一”的宝座连庄数月、铺天盖地的“高调论”已成主流;排队等待、加价提车现象卷土重来,中国消费者好像都体会到 “不差钱”的深刻含义。车市怎一个“热”字了的?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笔者认为,应该给当前躁热的中国车市适时泼盆冷水了。
一问:中国车市真的“领跑全球”了吗?
保持清醒的头脑 切勿盲目乐观
[现象] 诡异难测的2009中国车市已悄然过去了将近五个月,之前所有的预测都令人大跌眼镜。在全球汽车销售总体疲软,发达国家出现大幅下跌,发展中国家增幅明显回落的大背景下,1至4月中国汽车产销却逆势快速增长,中国市场一不小心这么快就成为全球车市的领跑者了。这是为什么呢?冷静思考过后,从数字中我们不免能看出一些端睨。
[本质]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前4个月拉动汽车增长贡献度最大是以小排量微型客车为主的交叉型,同比增长44.35%和43.36%;,而轿车产销仅同比增长3.68%和10.35%;其中主力车型轿车的增长主要来自于1.6L及以下小排量车的增长,而中高级轿车一季度的销量呈下降之势。
有报道称,国内19家重点汽车企业集团营业收入为2,686亿元,同比下降了14.2%;利润总额为108亿元,同比下降48.36%。必须要重视的是,我国汽车出口的下滑十分严重。据了解,一季度国内汽车出口6.10万辆,同比下降62.06%。
记得上海车展时记者曾采访东风日产总经理大谷先生,他表示,在全球金融危机尚未复苏情况下,说中国车市已经“全面回暖”为时尚早。近日,记者与几家汽车老总交流时了解到,大家的共识是,面对目前车市过热、结构性失衡现象不能肓目乐观,一定谨防下半年泡沫现象发生,2004年的车市下滑至今心有余悸,美国“三大”的惨痛教训更是前车之鉴。。
二问:“一车难求”幕后真相是什么?
消费者应理智消费把握购车时机
[现象] 记者走访多家4S店了解到,许多消费者春节前看好的车型现在优惠幅度下降, XXXX车型断货、需要预订,提车已排到数月之后,XXXX车型刚刚上市,欲提提现车需要加价上万。大面积的缺货正严重考验消费者的耐心,许多消费者抱怨,房子涨价可以理解,车也涨价,买房要买“期房”,购车也要购“期车”,这是怎么回事?
[本质] 记者认为,“一车难求”现象的因素有三种可能,一种是多数汽车企业在销售预估上判断失误,在经济危机大背景下调低产能,突来的“井喷”的确令人始料不及,特别是在核心零部件供应上出现问题造成整车供应不足;还有一种是新车刚刚上市,短期内产能难已达到正常水平,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厂家仍在冒险搞“饥饿营销”,看到眼前车型热销而肓目追求高额利润。
据了解,目前多家汽车企业已将生产线全面启动,工人加班加点、有的甚至已经逼近产能极限。试想一下,如此大规扩产,当目前的订单正在逐步消化之后,相信必然会出现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的时侯,那时加价售车的现象将不再重现,大幅降价不无可能。
专家指出,目前国内消费者还不够理性,汽车毕竟只是消费品或奢侈品,不同于股票、房产有投资价值,完全没有肓目跟风追涨。况且,下半年还将有大量新车上市,消费者应根据个人需要,把握购车时机,最好不要赶在目前车价最高时期出手。
三问:谁来给“上火”的车市开剂良方?
刚性需求还需宏观调控政策支持
[现象] 无庸置疑,应该说今年车市的火爆局面应主要归功于国家政策调整,中央政府未来两年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对中国汽车行业的需求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燃油税改革、油价下调、1.6L排量及以下车辆购置税减半、“汽车下乡”等一系列利好政策是推动车市逐渐回暖的重要因素。
[本质] 我国人均汽车保有量还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汽车市场是全球最具活力及增长潜力的市场。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汽车工业仍处在调整阶段,汽车消费理念还不够成熟。我们与发达国家在汽车研发能力、营销能力、售后服务、质量安全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我们期待国家进一步实施汽车产业政策调整、加强宏观调控能力、谨防肓目扩产造成产能过剩、合理、理性引导汽车消费避免车市大起大落,让中国汽车工业实现从高增长转向平稳、较快发展的转变。
此外,业界专家建议,国家应加快国内汽车企业优化重组进程、重点扶持自主品牌、促进汽车节能环保、新能源车消费补贴政策、汽车“三包”政策早日出台。我们也希望更多的汽车企业能冷静地想一想“火热”之后“下一步”该怎么走,让中国车市真正步入正轨、实现良性发展。
期待中国汽车消费日臻成熟、中国汽车工业腾飞的梦想早日实现。
(本文内容不代表本报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