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宁式焦虑:创新者是否会成为先烈?


 “罗宁式”焦虑:

创新者是否会成为先烈?

 

他会成功吗?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制度设计,能帮助他成功吗?

 

在和我们深谈之前,罗宁一直处于某种困惑之中。这些困惑,想必困扰他很多年了。

罗宁是一个理想主义情结颇重的企业家,年轻时候和江南春一样是个诗人,现在是摄影发烧友,就连每期企业内刊的封面多年来也沿用达芬奇名画不变。他内心丰富,这些兴趣爱好几十年如一日地交织在理想主义之中,令他管理起企业来,也充满了自己的风格。

罗宁的理想主义情结,也表现在他对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专注上。自从1992年创办大连现代高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现代高技术”)开始,他就把技术和产品的自主研发作为公司长远发展的根基。

众所周知,10多年来,大连在服务外包业领域迅速崛起,诸多扎根与此的外包企业,在市场上也斩获颇丰。尽管现代高技术也从事过外包业务,但其技术驱动的根基从来没有被偏离。

罗宁的这家公司销售额已经过亿,也是大连地区第一个同时拥有国家863计划和国家火炬计划科研项目的民营科技企业。不过,困惑往往也来自于这里——作为一家自主创新型企业,已经开发出世界一流的技术,但尚未取得大规模的品牌认可,同时又站在了世界性的竞争舞台,那么,它会被中国式的市场洪流所吞噬吗?

20093月,当我们来到大连,罗宁终于将他的困惑合盘托出。

 

搞软件,还真不能全按照国外套路来

罗宁对微软这样的软件企业充满特殊的感情。

在他眼里,软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可复制性,只要产品研发出来后,基本上卖的就是知识产权,比如微软的操作系统,每复制一份,就可完成一次销售,会形成一个乘数效应。罗宁说,“我们拥有核心技术,等到市场成熟,很自然地就可以占领市场制高点。”

不过,在中国,盗版市场的猖獗和软件免费的观念,令软件开发企业往往遭遇困境,这种困境让开发者的价值得不到足够估量,甚至还可能让企业血本无归。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商业环境,罗宁必须做出和微软不一样的决策。

现代高技术的业务中,核心业务涉及IC卡、医疗、环保等数字领域的软件开发,是名副其实的“软件公司”。但为了生存和反盗版,公司搞起了“软件配硬件”模式。他的软件,只要装在自己的开发的硬件上,就能迅速运转。

罗宁说,这种硬件和软件绑定的方式,是一个折中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软件的价值,避免受到盗版市场的危害,同时也能使得技术更好地应用于社会各领域。当然,软件和硬件产品也可以单独销售。

“公司每年将营业额的20%都用于研发事务,可以说利润全用在了技术研发上。”罗宁这样跟我们讲。

然而,自主创新是一个漫长的投入过程,而在核心技术方面的取得回报,也正一步步得到实现。不过,在市场回报方面,它还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完全展现出来。这也就是罗宁的头疼所在。

 

联想和金山“曲线救国”的启示

有人曾评价,过去10多年时间里,现代高技术一心“沉醉”于产品的自主研发,在整个服务外包氛围相当浓厚的大连,显得有些“形单影只”。

相比较而言,不少专注于做外包的企业,这些年来已经赚得盆满钵满。而现代高技术的坚守,显然需要更大的勇气,才能够耐得住寂寞。因此,坚守者如现代高技术,对其中的艰辛和挑战也有着比常人更多的体验。

几乎所有企业家都承认一个事实:在中国,自主创新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企业在做大做强之前的阶段就进行自主创新,在资金流、利润、市场开拓等各个层面,都将遭遇巨大的困难。中关村的柳传志,正是因为看到这条道理的艰难险阻而放弃了对核心技术的专研,也正因此,尽管联想已经壮大,但今天它仍旧是一家在中国颇受争议的企业,人们批判它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充其量只是一家“组装公司”。

公正地说,联想的发展模式,大致可以看作是自主创新者“曲线救国”的一个阶段性过程。

罗宁对此表示理解。“所以,我们也做外包,因为研发需要大量经费,而且盈利周期太长,必须要依靠外包业务来一些快钱才行。这也算是一种‘曲线’吧。”但他仍旧强调,公司这几年在外包业务上也一直在做,只不过从来没有被列为企业发展的重点。

实际上,在中国采取“曲线”发展的企业并不罕见。这方面,金山软件是一个典型代表。这家国内几乎公认的最优秀的软件公司开发出了自主的文字处理系统WPS等拳头产品,却因遭遇软件巨头微软的市场入侵而九死一生。技术天才求伯君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尽管微软帝国压得喘不过气,他也没有放弃过软件开发。后来在前总裁雷军的坚持下,金山在保留软件开发业务的前提下进军网游市场,才最终在2008年使得“八年上市征程”画上圆满句号。

尽管如此,求伯君还是一如既往地强调:“金山的主业是软件,网游是曲线救国的权宜之计。”

罗宁的思路与此如出一辙。“尽管公司能从外包业务上获得更丰厚的利润,但对我们来说,外包业务的天花板效应,决定了它只是我们企业生存发展的一个暂时性手段。”他相信,自主研发的拥有核心专利技术的产品,才能代表企业的未来。

不过,其背后潜在的风险也显而易见。一定程度上说,自主研发的漫长投入期本身就是一种伴随高风险的过程,尤其在一个外包氛围尤其浓厚的城市,如果发展得好,那就将占尽先机,前景广阔,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失利,就将面临巨大的波折。

“我们是先驱,但也可能成为先烈。”罗宁坦诚地说。

 

搞自主创新,需要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支持

长期以来,中国背着“世界工厂”帽子,现在大家都想甩掉它,但是那些拥有世界一流技术的中国企业,往往与国际巨头的“迎头相撞”。

尽管现代高技术的产品声名远播,但要得到市场的广泛运用和认可,却是个并不容易的过程。现代高技术的IC卡、数字核医疗设备等产品,在核心技术上与通用电器、飞利浦等巨头处于同一水平,但是,由于国外的产品在市场应用上已经非常成熟,品牌和质量有着深厚的基础,因此在市场采购方面,国内客户一般倾向于国外产品。

罗宁认为:“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产品,来之不易,但也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必然阶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政府采购的政策范围内,打造创新型企业产品的应用试验场,鼓励国内市场大胆使用技术过得硬的产品。”

以政府采购为例,尽管自主创新的战略已经提出,但罗宁认为细则远远不够。

比如,政府采购的产品目录应该由国家来统一制定还是由地方政府自行制定,现在还处于讨论之中,至今全国的相关标准并没有得到统一。但是,政策层面出现了“真空”,对企业来说,在制定市场计划的时候,就具有很多不确定性。

罗宁提出建议,对各地的自主创新产品生产企业,采取单一来源方式直接采购,并向采购人、代理机构和专家宣传支持本地企业发展的意义,取得认同;对符合国家创新产品条件的本地产品及时给予认定,并对首次投放市场的产品实行政府首购。

再有就是,大型的机械装备业、造船业、石油化工等企业,通常所需的零部件都是外部企业进行配套或采购,国家除了政府采购项目以外,还应当提倡或规定这一类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选用配套零部件时也要优先采用国内或本地的自主创新企业的产品。

“我们真的是期待着国家在自主创新方面的更多、更细的制度设计。”在我们深谈的最后,罗宁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