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政治家的另一面,本来就是博览群书的读书人。 在南来北往的考察途中,毛泽东总是携带着这个硕大而沉重的木头书箱。于是,在西子湖畔、东湖之滨,在广州小岛、长沙蓉园,流传着许许多多毛泽东凝神读书的故事。 在中国古代人物中,曹操得到毛泽东的肯定大概是最多的了。 毛泽东肯定曹操的政治功业。 毛泽东称赞曹操的军事才能。 毛泽东还欣赏曹操的文采风骚。 他对人评价说: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闲暇时刻,毛泽东圈阅曹操的诗,书写曹操的诗。 1954年夏天,毛泽东来到了北戴河的大海岸边。 这正是曹操一千七百多年以前到过的地方。 7月23日那天,毛泽东特意给女儿李敏、李讷写信说:“北戴河、秦皇岛一带,是曹孟德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 这也许是喜欢大海的毛泽东第一次真正看到了大海。 当年在碣石山下,大海岸边,五十二岁的曹操只是观沧海。 而毛泽东不仅是观沧海,年过六十的他,还要到大海里去搏击风浪。 他后来曾向人们宣传说:“我到过北戴河,七级台风,在大海里游泳很舒服,平时没有一点风浪,游起来倒很吃力,那要一步一步地爬。” 击水游泳之中,张扬的是一种自信的人生。 毛泽东从韶山老屋前面那一方池塘游起,一直游到了大海。 毛泽东从乡间走出,一直走向了天安门城楼。 他的一生,不正是挑战风浪、击水游泳的一生吗? 1954年夏天,毛泽东把自己的这种感觉,浓缩在了《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最好的词作之一。 进入五十年代中期的毛泽东,最为舒心。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他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上面,诸项事业进行得都非常顺利。他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个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强盛的新中国,将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来北戴河前,他刚刚在中央人民政府的会议上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就要产生了,外国人说这是中国迈入近代国家的标志,而毛泽东则称它为“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他号召人民经过五十年的时间把中国建设成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