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为什么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割?


 

生产为什么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割?
 
肖光恩(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文发表于《经济学消息报》2009年4月24日,发表时有删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体现在世界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高速增长,也体现在金融资产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和自由的流动,更体现在生产过程在世界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重构,特别是以前垂直一化的生产过程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的推动下现在开始在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进行生产环节的细分、重组或再构,进而创造了一种新的国际生产方式,这种新的生产国际分割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一、生产国际分割及其发展
分割(Fragmentation)一词原指一个国家中企业一体化生产过程被分离(splitting up)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或“生产单位”。随着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一国生产企业生产过程的分割行为已经超越了本国的界限,生产过程在世界范围内的重组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应对经济全球化和适应经济自由化内在的必然选择。因此,作者认为:生产国际分割(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是指在跨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条件下按照生产要素成本最小化或是垂直一化生产环节的地区专业化原则将产品生产过程在不同地区或国家进行细分、重组和再配的一种新的国际生产分工形式,也是经济全球化在国际生产领域中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生产国际分割最初起源于工业产品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当时为了与西欧和日本经济竞争而对本国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美国从地理区位、历史联系以及成本要素等各方面考虑,从而将加拿大和拉丁美洲作为本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或部分资本密集型工业零部件专业化生产的供应地,开始将部分工业零部件的生产转移到这些地区生产,如当时的哥伦比亚就成为美国纺织和服装生产加工的重要来源地。20世纪70年代,零部件专业化在欧洲也开始流行起来,当时西德的汽车工业在波兰建立汽车的零部件生产基地,开始将汽车零部件的专业化转移到东欧国家;日本同时也将制造业的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东南亚一些国家,东南亚地区的零部件生产加工能力开始成长。20世纪80年代由于拉丁美洲地区宏观经济不稳定、政治冲突、劳工组织的反对以及货币金融债务危机等原因,美国一些制造业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开始转移到东南亚地区。与此同时,日本也将更多生产制造业零部件加工生产大规模地转移到东南亚地区,进而使得东南亚地区由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开始向零部件再加工和组装方向转变,最终使得东南亚成为全球生产加工和组装效率最高的地区,成为全球生产加工和组装重要基地。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信息革命的快速发展,使得跨国生产协调服务成本大规模下降,跨国公司的多国生产环节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细分和重组,内部生产流程再造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应对经济全球化最为重要的举措。跨国生产过程的细分和重组首先发生在投资于东南亚地区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内部,因而东南亚地区也由零部件加工或组装开始向产品生产过程的国际重构和产品生产环节的地区专业化方向转变,生产国际分割开始在东南亚地区出现。随着东南亚地区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国际分割从地区现象向全球现象发展,生产国际分割也从地区走向世界。目前,生产国际分割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生产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以下省略4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