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煤气看香港企业的赈灾模式


            将员工变成救援“部队”  把赈灾当做责任培训

                          从中华煤气看香港企业的赈灾模式          

 ■本报记者  张鲜堂 

    提要:一年前的那场大地震,激发出全国人民空前的救灾意识,大家以各种方式奉献着自己的爱心。在有着146年历史的香港中华煤气集团看来,仅有爱心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看重的是赈灾的效果。该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兆基先生给他的员工确定的赈灾基调是:出钱、出力、见效果!               

    中华煤气集团旗下的港华燃气公司在四川有14家公司,企业自身也受灾严重。作为公共事业单位,港华公司在地震7分钟后就启动了应急预案,全体员工坚守岗位,及时关闭气阀,避免了因燃气泄露和爆炸引发的更大次生灾害。在余震不断的危险境地下,员工们对40多万用户挨家挨户排查检修,仅仅用了一天时间就基本恢复供气,为抢险救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企业自救的同时,中华煤气启动了更加惊人的赈灾行动。李兆基先生和他的企业先后投入了4.6亿港元用于赈灾,在向政府大手笔捐钱捐物的同时,中华煤气还动用企业的员工,深入灾区实行面对面的现场援助。他们组建了150人的义工队,带着2000万元的各种物资,分16批次进入最危险的受灾点,为10余万受灾群众送去最急需的物品。这些被称为“敢死队”的港华义工,是志愿报名的,不少人写下了遗书,他们为老板的义举而感召,为履行一个企业公民的责任而自觉,他们还很年轻,有体面的职业,有不菲的收入,但在那个惨烈的时刻,他们愿意为减轻别人的痛苦而舍去一切直至生命。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灾区重建更多要靠灾区人民自己动手,而培育他们的自建能力是中华煤气想得更深的问题。基于此,中华煤气从灾区选了30个孩子,全部由企业出资,把他们送到常州建设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并承诺毕业后将全部安排在港华燃气在四川的分公司工作,目的在于提高他们的技能,让他们为“重建家园”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华煤气总裁陈永坚先生这样说:中华煤气深明一家企业的成功,在于无论对股东、客户、商业伙伴、员工及社会大众,皆能照顾所需,因为在致力满足相关利益者期望的过程中,企业也将不断地得到完善改进的机会,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企业经营的核心价值,也已成为凝聚员工、激励创新的企业文化。                

    上学不用出钱,毕业还包分配。30个来自四川灾区的学生在中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名校——江苏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已经学习了7个多月。这个专为灾区学生开办的“城市燃气”班也被称为“四川班”,是由香港中华煤气资助建立的,学生的一切费用全由该企业承担,毕业后将全部安排在该企业在四川的分公司工作。               

    三年后将成为这家企业员工的30个孩子,于2009年5月5日这一天在常州建校的操场上见到了他们未来的上司——香港中华煤气中国业务总监、港华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及总经理黄维义先生。黄维义这次是来给他们送书的,近7000册图书是全体港华职工捐赠的,以“港华爱心书库”的名义放在了学校的图书室里。               

    成立于1862年的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是李兆基先生旗下的一个百年老店。2002年,中华煤气在深圳成立港华投资有限公司,负责管理中华煤气在内地的燃气项目(简称港华燃气)。港华燃气在四川有14个分公司,重灾区绵阳、德阳、广元都有其分公司。一年前的那场大地震,不仅让身处灾区的港华公司经受住了自救的考验,同时港华公司所施行的对外援救也让10多万灾民零距离见识了一种香港式的救援方式。 

                        在手机上建立“救灾领导小组” 

     “灾区各企业今晚10点停止燃气供应”。这是港华在灾后第一时间成立的“5·12救灾支援小组”发出的第一道指令。这个在中华煤气行政总裁陈永坚先生指挥下,中华煤气及港华燃气成立的负责统筹救灾事宜的救灾小组被称为“工作室”,停气通知就是由负责四川大区业务的负责人、港华燃气投资公司高级副总裁张克宇于地震当晚发出的。张克宇告诉本报记者,震后各种联系方式中断,直到晚上9点,他才通过各种渠道逐步恢复与四川14家公司的联系。                

    曾在四川省委工作多年的张克宇有着丰富的政府工作经验,在当晚得知四川省政府发布的13日凌晨一点到四点可能有余震的预报后,他马上想到的不是企业自身的损失,而是不能因为煤气泄漏导致更大的次生灾害发生。紧接着他的第二道指令发出:灾区各燃气企业马上进行入户检查,迅速抢修管网、配气站、调压站、居民小区等重要燃气设施,抢险自救。灾后第二天,张克宇就和另一位副总裁李峰到达灾区现场,部署各公司的应急方案。               

    其实,在接到成都“工作室”的指令前,中江港华在地震7分钟后就在供气区域内全面实施停止供气。地震后中江县的人们纷纷往外跑,而当时在外地的公司总经理龙会成却在火速往中江赶,因通讯中断,他在车上以短信的方式发指令,地震发生半个小时后,“中江港华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就在他的手机上建立了。

    去年5月12日15:00时,中江公司就与县政府取得联系,是中江在地震发生时,本地各公用事业单位中第一个与政府建立紧密联系的单位,政府领导为港华公司如此迅速的应急能力感到惊讶。中江公司员工在冒着余震的危险挨家挨户巡查管网的同时,于5月12日21∶00时至24∶00时,在全县张贴《关于燃气安全的紧急通告》,并通过宣传车在人员聚集区宣传燃气安全须知。绵阳、德阳、广元等港华公司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用大喇叭在流动车上满大街喊叫:请大家关掉家里的天然气阀门!并在当地电视台24小时滚动播放有关须知。绵阳港华的总经理李锋对记者说,在地震的当天,几个涉震市区,大街上除了一片哀嚎声,就是港华的喇叭声。               

    三天后就是绵阳港华成立一周年的日子,公司原本在准备周年庆祝活动。地震打乱了一切部署,救灾成了绵阳港华最大的周年活动。总经理李锋的工作电话用不上了,员工就在公司空地的帐篷里,喊谁谁在。在堰塞湖最危险的时刻,整个绵阳城几乎成了一座空城,而港华的员工们没有一个撤离。一个叫刘勇的员工把老人孩子送到广元后立即返回公司,只要李峰的窗户没关上,大家都随时待命。一接到险情报告,小组就马上出发。听说救援车辆加油困难,市里要启用燃气车,绵阳港华普祥公司立即组织人员连夜对各加气站抢修,并于震后第二天凌晨1点30分在全市率先恢复南郊加气站及南山加气站的正常供气,给援助北川的30余台公交车辆及时加了气。               

    普祥公司副总经理武斌在得知北川的亲人遇难后,忍着悲痛坚持工作,他心里只想着使抢修快点再快点,让救灾车辆早点加上气。中江港华的赵俊地震时正在配气站值班,他的弟弟在汉旺镇政府工作,12点时兄弟俩还在通电话,弟弟跟哥哥说他很快就要被提拔了。他没想到这个电话竟是兄弟俩最后的诀别,汉旺镇政府办公楼塌得只剩下了一个门楼。在得知弟弟遇难的消息后,同事想替他值班,他坚决不让。时间过去了一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赵俊一句话还没说完就泣不成声。配气站主管平见对记者说:“在地震后72小时的救命时间里,我是3天3夜没合眼,而赵俊一直就含着眼泪在值班。”去年5月13日晚,大雨瓢泼,有个员工发现一处管道下面有泄漏,他没带工具,打着手电,用石头把阀门砸松,并用手挖土,手指全是血,接上雨水将土泡软再挖,直到找到泄漏点修好。中华煤气“安全是天”、“客户为尊”的百年企业文化在这一刻被她的一个个员工刻在了地下管道里、居民厨房里。仅仅用了一天多的时间,除苍溪港华外,其余四川各控股公司全部在去年5月13日17:00前恢复供气,为救灾提供了安全、宝贵的燃气供应。地震期间四川14家公司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意外事故。绵阳市政协主席张世虎称赞绵阳港华是一支反应快、效率高、技术过硬、靠得住的好队伍。 

                       基金式筹资  项目式赈灾 

    在去年5月13日所有在川港华公司基本恢复运营后,李兆基先生启动了其商业“帝国”所有的机构,打起了一场阵容强大的“赈灾战役”。由李兆基基金、恒基兆业、中华煤气、港华燃气联合成立的“李兆基基金四川赈灾救援行动成都办公室”(简称“成都办”)成了这场战役新的指挥部。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即5月14日,李兆基先生委托次子李家诚以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和中华煤气公司的名义前往中央驻港联络办公室捐款1000万港元,同时,李兆基长子李家杰以个人名义捐款500万元,次子李家诚夫妇捐款200万元。中华煤气的总裁陈永坚先生、中国业务总监黄维义先生也在之后以个人名义捐出款项。早在地震的当天,自身受灾也很严重的港华燃气已经先期向灾区捐出了200万元人民币。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这家企业就将近2000万港元的货币捐款送到了政府的有关救灾机构。之后又向四川省卫生厅捐赠2000件雨衣,向民政厅捐赠2000万元的救灾物资。               

    给政府捐款捐物仅仅是为了救急,在146年的企业历史中,无论在香港本土,还是中华煤气在港外的企业,只要所在地发生急难,中华煤气都会启用企业训练有素的义工队伍深入到一线提供直接的服务。中华煤气长期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和讲求效果的公益行动方式再一次被大幅度地移植到了四川灾区。去年5月19日,李兆基先生又做出一个惊人的举动,追加拨款1亿港元,通过李兆基基金,主要用于医疗救急、援助孤寡、食品、生活生产用具等物资捐赠及灾后学校重建等一揽子庞大的救援计划。这是一个与政府救援计划相类似的安排,这在内地企业看来几乎是一个很难实现的工程,然而,李兆基先生要用企业的力量去完成。

    当成都办发出李兆基先生的指令时,港华的许多员工惊呆了,他们大部分原来是当地国企的职工,被港华重组的时间并不长,对香港的企业文化还了解得不深。李先生的气概和百年老店的作风在许多港华新人中引发了一场“心灵地震”。中江港华29岁的袁启力告诉记者,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责任企业,什么叫大企业有大气魄,什么叫大爱无疆。这个当过兵的小伙子,参加过1998年的南方抗洪救灾,他说那次是应国家的召唤,履行一个军人的职责。而这次他是应企业的召唤,去履行一个企业公民的职责,他觉得意义更特别,因此在公司组织“义工队”志愿报名时,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他觉得能为这样的企业效力值得,为这样的善举献身光荣。在与怀孕的妻子泪别后,在接过黄维义总监为他们壮行时递给的队旗后,他跟着特别的“港华部队”并携带着1603顶救灾帐篷和1500箱食品,向着危险的青川等地出发了。               

    张克宇告诉记者,在港华决定要组织150名的义工队时,报名相当踊跃,一些没有被选上的员工都哭了。每个被选上的员工都做了最坏的打算,有的把遗书都写好了,还有的把自己的私房钱也给家人交底了,他们知道这是一次生死之旅。               

    这样的生死之旅,绵阳港华的总经理李锋也经历了一次。去年12月份,李锋带着义工队去往北川的马槽乡给灾民运送过冬物资,当时的路还没打通,他们只好选择绵阳—成都—都江堰—汶川—茂县—北川这样的路线进发,几乎把所有的地震受灾点都绕了个遍,30公里的路车开了7个小时,到达黑水村时,每个人都灰头土脸的,村民们以为是返回家的灾民呢。十多万元的物资,装满几大车,除了柴米油盐、衣服被褥等等外,连村民们最需要的耕整机也带来了,村支书跟李锋说,你一个城里人咋就知道我们需要啥呢,你们比政府想得还细致周到。

    这样的“细致周到”来自“成都办公室”的精准调度,记者看到成都办发出的一份文件里是这样写的:要迅速组织在四川的14家港华燃气公司,依靠而不依赖政府,组织我们自己的义工队伍,负责发放赈灾物资。同时强调必须注意的要点:            

    (1)赈灾物资要跟踪发送到灾民手上,义工要全程护送物资及回访灾区。

    (2)物资采购要做好比价和质量监督,特别要注重现场生产监督。

    (3)依据灾区的具体需要来确定后续物资采购种类和支援力度。要求坚持一个重要原则:灾区已足够的物资不重复采购。

    (4)支援方向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坚持尽量送到特重灾区和重灾区。

    而灾民需要什么,是义工队与灾民面对面收集而来的。大到学生用的电脑、家用的液化气罐、军用帐篷、农机,小到锄头犁头、老人用的拐杖以及风衣、不干胶、各种药品等,村民说每次见到港华公司来,就如搬来一个供销社,啥都有。在对灾区居民的生活生产进行援救时,中华煤气也没忘记灾区的学生们,一大批教育用具也投进了多个学校。记者在绵竹九龙镇小学的板房里,看到学生们正在上电教课,而30台液晶联想电脑上都标有恒基集团、中华煤气捐助的字样。老师说,地震前我们学校也没有这样的电教室,这一下我们成了绵竹的现代化小学。截至去年8月底,港华集团一共派出16批义工前往地震重灾区,将价值2000万元的10000多顶帐篷、3000多箱救灾食品、6000多套液化气钢瓶及煮食灶具和医疗用品、农机设备等紧急物资直接送到最前线,送到受灾群众的手中。陈永坚总裁也深入到灾区,现场督战。这些物资均由地方政府提供名单,由港华义工一对一发放,并让每个受捐者签字。义工们翻越4000多米高的大山,冒着塌方的危险,穿梭在各个受灾点,所送物资覆盖了21个县,有十余万灾区居民受益。为了确保赈灾资金的安全和合法合规使用,去年9月初,集团组织内部审计小组进行了专项审计,还对已捐赠物资继续进行后续跟踪调查,确保物尽其用。               

    在地震初期先后两次共捐出1.17亿港元后,去年5月25日,李兆基先生来到北京,向中央领导表达港人对灾区的深切关注,决定将原准备用做百万农民培训计划的捐款约3.3亿港元,先用到四川灾民身上,加上恒基集团及家属的捐款1.3亿港元,合计再拿出4.6亿港元为灾民救急解困。

    黄维义说,地震后李兆基先生给我们定的基调是:出钱、出力、见实效。什么叫见实效,就是1000万元要用成2000万元,即效果成倍。不少企业将物资送给政府或放在灾区的路上就走了,而政府的力量也有限,我们派人进去,自己发放,也是为了替政府分担。为了兑现李先生的那句话,我们的员工付出了极大的辛苦,这就是中华煤气百年不倒的魂兮所在,也是众多香港人以及企业的一贯做法。中华煤气总裁陈永坚说,让员工参与公益活动,是对他们最好的培训和教育,我们要让员工明白,做企业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我们还有一份社会责任。

    一位政府官员在见识了中华煤气的赈灾模式后这样评价说:这哪像一个企业做的事,这分明是政府该做的,中华煤气几乎是把香港的那套模式全搬来了。 

               30个孩子的命运在一天内改变 

    港华与常州建设高等职业学校早就有办学合作,校长黄志良与港华负责传讯的高级副总裁杨松坤早就是老相识了。去年6月份,正在青川救灾的杨松坤接到黄校长的电话,两人谈到能不能搞个教育援助项目。杨迅速向远在香港的黄维义总监和陈永坚总裁汇报,决策层几乎在没假思索的情况下做出决定:由港华资助30个灾区孩子来常州建校学习,毕业后全部安排到港华燃气在四川的分公司工作。在港华高层以及中华煤气总裁陈永坚看来,这是一个比捐钱捐物更有深远价值的援助项目。               

    在江苏和四川两地教育部门的积极支持下,项目确定下来。但如何招选合适的30个孩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去年8月25日,“成都办”给绵阳、德阳、广元3个市的分公司下达了招选学生的紧急任务,各家负责挑选10个孩子。这离9月1日开学不到一周的时间,在三市教育部门的配合下,按照确定的标准,30个孩子基本在一天内全部选定,这在以往起码需要三天。               

    那些被老师和家长拉来参加面试的灾区孩子并不知道来干什么,工作人员事先对他们隐瞒了意图,担心落选的孩子背上心理包袱。一个叫曹超的孩子很瘦,港华参与面试的刘晓丽问他为什么要来,他说我是男人,要养家的。刘晓丽掉泪了,毫不犹豫给他打了勾。还有个19岁的学生已经辍学3年在外面打工,但他渴望有更好的起点。一个叫陈彦斌的孤儿,靠奶奶摆摊、姑姑接济生活,他也成为幸运儿。               

    港华把30个孩子接到成都,成都分公司员工捐出2万多元,刘晓丽给每个孩子买了一个大皮箱,里面装满了各种学习和生活用具。公司安排员工把孩子们送到常州的学校。建校的黄校长带着同学们在车站迎接,孩子们在常州吃的第一顿饭是校长亲自给他们打的。为了让孩子们吃到家乡的饭菜,学校还专为他们开了一个“川菜口”。

唐晓萍是个温和敬业的女老师,在做了“四川班”的班主任后,她的生活被改变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她说,今后3年她一切的喜怒哀乐都将由这30个孩子来安排。她发现孤儿陈彦斌很孤僻,老爱看鬼怪故事书,跟他说一百句话他也不吭一声。唐老师在咨询了学校的心理老师后,才明白孩子主要是缺乏母爱,心理恐惧。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唐老师几乎把给自己女儿的关爱都给了陈彦斌,陈彦斌开始改变了,与同学的交往也多了起来。他在给姑姑通电话时说:唐老师像妈妈一样。姑姑在电话那头直哽咽。身体很瘦的曹超也在唐老师的照料下胖了10斤。

去年寒假时唐老师陪着孩子们一起乘火车回到他们的家乡,她也顺便做了次家访,孩子们的家长没想到在四川还能见到远方的老师,他们放心了。

    谈起这个项目,中华煤气的陈永坚总裁这样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三年后这些孩子将回到四川的港华工作,也是为了帮他们圆“回到四川、重建家园”的梦。               

    陈永坚说,在一个半世纪的企业发展历程中,香港中华煤气之所以能从一家提供街灯照明的小公司,发展为香港首屈一指的公用事业机构和现代化成功企业,正是因为企业一直有着一个百多年不移的理念,那就是:中华煤气的财富来自社会,也应该永远回报社会。

 

                           [日期:2009-05-12]来源:中国经济时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