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分析师岂能只会“讲故事”?


    A股市场向来流行“概念”炒作。从股市诞生之初到目前为止,“概念”炒作几乎与市场如影随形。不为其它,因为所谓的“概念”能充分吸引市场的眼球,更能吸引众多的投资者追捧。

    即使是作为市场稳定力量的证券投资基金问世之后,尽管其倡导的是价值投资理念,但仍然没有将“概念”这一要素放弃。2003年底至2004年初,在价值投资理念的大旗下,“五朵金花”横空出世,及至其后的“二八现象”与“一九现象”,虽然有价值投资作为“遮羞布”,其中的“概念”成分显然更多。其实,所谓的“概念”都是市场“创新”出来的,其目的无非是吸引跟风盘,并借助于市场资金的追捧,从而使大资金更容易在高位套现罢了。

    证券分析师因为对于市场的研究更加深刻与独到,或者常常有机会到上市公司中调研,因此对于上市公司能比一般中小投资者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事实上,市场上“概念”的出现,几乎都是大资金或证券分析师的杰作。

    前几年,国内券商分析师曾闹出了“不忙研究忙买票”的丑闻。如果分析师能够在当年被评为“最佳”,其背后不仅仅是市场的话语权问题,更有巨大的利益在里面。因此,对于相关丑闻的出现,其实也不值得大惊小怪的。

    问题是,如果证券分析师调研之后,研究报告中能够如实披露上市公司的现状,或许事情会是另外一番景象。不幸的是,国内证券分析师要达到如此的“高度”,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毋庸置疑,“商业化”几乎是目前各券商研究机构的唯一准则。毕竟,券商的研究报告不可能以免费的方式公之于众。而且,券商的研究机构基本上都是为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服务的。这样的事实,也就决定了证券分析师在其研究报告中有时候不得不“讲故事”。

    利益至上,没有独立性,是目前券商研究机构的通病,实际上也是“讲故事”的根源。但是,如果一个券商分析师失去了“自我”,并且沦为机构投资者的工具,那么,其无论是从职业操守还是胜任能力上,笔者以为都是值得怀疑的。

    市场上的“潜规则”并不少,反映在证券分析师上,对于某只个股的评级,“中性”意味着不看好,也就是“卖出”的评级。但是,如果证券分析师真的在研究报告上“赤裸裸”地标明是“卖出”,则该证券分析师今后的研究报告不仅有可能遭到相关持有该股的基金经理的抵制,而且,亦有可能影响到券商从基金获取分仓收入。

    日前,在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举办的金融论坛上,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晓蕾就批评了当下的证券分析师“不讲实话”的现象。遗憾的是,“不讲实话”在业内早就成为了传统。然而,作为研究人员的证券分析师,又岂能只会“讲故事”?

    证券分析师以其研究成果,只为机构投资者服务,损害的却是整个市场的利益,也造就了市场新的不公平。特别是那些对证券分析师的研究报告“顶礼膜拜”的投资者而言,其危害性不容置疑。

    笔者以为,在如何监管证券分析师问题上,监管层应该有所作为。必要的资格考试定然是不可少的,与此同时,对于证券分析师的职业操守,同样也应建立考核指标。对于那些只会“讲故事”的证券分析师,不妨将其清除出队伍。如此,才更有利于保护整个市场,更好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更好地净化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