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道激活大城市


瞭望新闻周刊 2009-04-21

文/乔全生

 

改变大马路主导的都市郊区化的发展模式,让城市变得紧凑、节约,让街道恢复生机

 

前一阵去了南方的一个省会城市,主人带我游览新修的宽马路、环线,并颇为自豪地赞叹十来年他们城市的“大都会、新气象”。这个城市在“再展新颜”之前我曾经造访过多次,街道不宽不窄,沿街都有大小各式商铺,每条街都绿荫浓密。可惜的是,这座城市眼下已经失去了当年生机盎然的面貌。

 

今天城市建设的决策者都在为“改善市容”昼夜不停地努力,许多城市多有三大“特色”:一是有路无街。市中心的街道都拓宽成大马路,大多都有绿化带和隔离带;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被拓宽的马路霸占,沿街的小生意、小店面锐减。二是热心修环线。“环线”是中国城市建设的特色,但是收效往往与建设环线的初衷适得其反,同时还破坏了许多城市原有的肌理。我所参观的这个城市如今有几个环线,在非高峰时段几次通过,交通反而拥挤不堪。三是政府及公共建设搬迁到郊区。为带动郊区的发展,政府将许多公共建设及行政中心先后从市中心迁至郊区,但这些新城区被大马路、大街区统治着,周边的开发不外乎住宅和各类园区,在那儿虽有大量绿化,但是商铺罕见,鲜有行人,遑论城市本该有的鲜活色彩。

 

然而,街道不仅仅体现着一个城市的面貌和风格,它也可以说是提供城市经济健康繁荣的基础。如果说过去十多年的城市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街道的活力,那么眼下金融危机冲击或许正是我们反思和改进城市建设的机会,尤其城市建设的思路与社会经济和就业的互动关系。

 

首先,“大马路+私家车”的发展方式,并不适合中国国情,致力发展公交体系才是可持续的对策。街道网络密度,相当于城市生命体毛细血管的密度。如果城市的路网只是由为数不多的大动脉组成,没有足够多的街道网络,一两条道路阻塞,容易导致“堵一发而塞全身”。高密度的街道网络,能提供到达目的地更多的路线,这样交通才能熙攘而不拥堵。

 

一个有效、顺畅的城市脉络能节约能耗、在单位时间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把低速、阻塞的城市交通问题解决了,将直接贡献于带动消费和投资,为城市的经济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香港和纽约曼哈顿岛的人口密度都在全球榜排位居高不下,公交主导政策和密集的街道网络是解决运作机能的高效策略。

 

其次,我们应该以混合开发进一步减少城市运行成本,增加城市经济活力。许多新城在规划中,将商业、办公、居住、教育各功能严格区分,这样导致城市变成一部机器,它的正常运转,需要大量能源的投入。人们在“睡城”居住,花费漫长的通勤时间到“工业园区”或“高新产业园”上班,购物又需要驱车前往“大商城”。每一个城市使用者和城市共同承担着这样昂贵的代价。

 

而混合开发则把城市当作有机的生命体,城市的运转不需要额外投入大量的成本,因为每一个部位都有流畅的血液来供给自身的需要。混合开发的城市街区,许多功能都聚集安排在一个适宜的尺度,商业区、住宅区、办公区没有严格的区分,上下班、购物、孩子就学,都在心理、时间、经济上能承担的范围之内。混合开发带给城市的面貌和精神丰富的多样性,使其充满经济活力。

 

当城市的基本框架和功能都搭好之后,就要让人们回到街道,重新享受街道这一城市魅力所在:让街道店铺林立,使人们愿意在街道行走,逛真正的街。逛街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个体现。带有目的性和不带目的性的逛街,都为城市带来活力。好的城市建设,应该让老百姓有业可就,而不是把人们“赶”进大型购物中心,让这些连锁巨头一统天下,摧毁了所有街边小本经营、人情味浓厚的邻里商铺。

 

“金角银边草肚皮”被奉为沿街开店的不二准则。路网密度的提高,意味着“金角银边”增多,“草肚皮”相对减少,土地自然增值。沿街铺面增多,行人来往增加,也使城市的安全系数提高。

 

我们的城市,在过去十多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曾经以宽马路、环线、大尺度单一功能开发的造城法为模板。短时间内,经济效益显著,但其投资回报率并非最高,也不可持续。在当前“拉动内需”刺激经济的旗帜下,我们应该利用这个机会,改变大马路主导的都市郊区化的发展模式,让城市变得紧凑、节约,让街道恢复生机,如此因它而产生的经济活力,将会比任何大手笔的资金注入都要来得长远和有效。

 

乔全生:资深城市设计师、建筑师,易道公司亚洲区主席。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