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简体字的5个理由


  凤凰卫视公司录制《一虎一席谈》,辩论繁体字和简体字哪个好,俺带3位研究生和6个本科生去观摩,顺便做了正方嘉宾,与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张鸣联手,坚决拥护简体字、白话文、新文化运动。此间,俺的研究生鲁鹏,端着相机,在台下逡巡,拍下了一组组图片。

  俺拥待简体字的5个理由:一、任何文字,由繁入简,是社会发展规律,不光汉字,英文如果谁能读懂莎士比亚之前的文字,俺给他磕头;二、简体字笔画少,对儿童和文盲而言,容易认知和记忆,至于繁体字的意义识别系统被破坏了一些,那叫不破不立,是文字革命的代价;三、汉字简化探索了80年,实施推广了53年,其成果远远大于瑕疵,即使是1977年二代简化字,跟日本字似的,有点儿偷工减料的意思,但如果得以推广,一样也会被接受,文字的最初记忆相当重要,所以会古字的才总觉得今字难看;四、简化字推广,已花费极大的各种成本,在它只有很小的失误的情况下废止它,恢复繁体字,是劳民伤财,不算经济账,疯了;五、电脑时代已彻底取代书法时代,通过荧屏看汉字,笔画少的显然比笔画多的容易收看,所以像新加坡华人早就使用简体字了,并非反方教授说的全世界只有中国内地实施简化字。

  阿忆在前辈教授面前大放厥词,而且承认,如果不放在电脑屏幕上,阿忆的“忆”字还是写成“憶”更好看,因为被简化了,害得凤凰卫视公司副总裁王纪言教授总叫俺“阿乙”。俺也透露,当俺写毛笔书法时,写的是繁体字。俺身后一个女生站起来发言,说当她的教授能在黑板上写出繁体字来,她们是非常崇拜的。俺急忙大言不惭地拍着胸脯说,俺就是这样的教授,大家笑。但俺严肃地建议,俺们在谈论文字时,不要只想俺们这些知识分子的感受,文字改革不只是知识分子的游戏,它是一场社会革命,要让所有学习困难的人都能学会使用俺们的民族文字。所以在这一点俺佩服胡适教授,他与吴宓教授完全不同,胡教授从一开始就视白话文和新文化运动为社会革命,吴教授却一直误以为这只是一场文学革命,凡事只从知识分子角度谈优劣,很少想到大众的权益。让俺十分担忧的是,新文化运动都快100年了,今天的知识分子在讨论大众问题时,仍在充当吴宓,而不是胡适。
  

  一个可爱的女知识分子站起来发言,她反对俺说的笔画少就好学,认为对她来说多少都没问题。俺愿意倾听反面意见,如果大家都养成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俺们的每一场讨论就有可能搞成美国议会那个样子,否则就只能跟台北差不多。俺发现了,每当嘉宾或现场观众提出一个观点,总有人刚听几个字就举牌支持或反对,接下去就只想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再听取对方的意思,这非常没风度。小妹妹发言完了,俺建议她回忆一下她最初学汉字时,有没有在老师的迫害下,苦恼于倒插笔,比如写连长的“连”,到底是先写“车”还是先写走之儿,她说她从来没这个苦恼。呵呵,但是俺有,而且清晰地记着小学老师为这事儿把俺娘叫到学校去商量对策。或许,知识分子——特别是能坐在这里表达自己意见的知识分子——太优秀了,因此会忘记千百万普通人的接受水平。还是那句话,不要把文字和文化只看作自己的游戏,文字属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