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08年的单边下跌,中国的A股市场自08年9月11日发审委发布博云新材IPO公告后,已经连续暂停了7个月之久。随着股市恢复性上涨,管理层已经开始针对IPO的试探性吹风,表达了管理层对于证券市场长期散失融资功能的焦虑。那么,随着A股大盘指数冲上年线,伴随着政策面的支持,IPO重起是否真的已经箭在弦上?市场至今对于IPO重起仍旧如临大敌,有没有可能变新股发行为市场的重大利好?
一、政策面全力支持IPO重起
企业直接融资,是证券市场最基本的功能,是合理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用市场化功能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特别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剧,一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优秀企业更需要到证券市场直接融资以降低融资成本,同时利用“危机”的“机遇”提升产业化目标。因此尽快实施IPO重起,既是资本市场功能化的需要,也是目前应对金融危机,加快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需要。证监会也一直为重起新股发行进行着制度方面不懈的努力。
二、目前的市场环境不利于重起IPO
A股市场从1664点至2579点的上涨,不能定性为“结构性牛市的初始阶段”,而是在政策、资金推动下的“修复性反弹”。从全球经济的基本面看,美国经济至今仍处于持续衰退当中,4月份GDP已经出现超过6%的负增长,最近汽车业巨头克莱斯勒宣布破产的消息,毫无疑问向全球传递了更加糟糕的信息;欧元区经济在连续负增长的同时还传出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消息,而这必将进一步打击中国的出口经济,从而延缓中国经济复苏的时间。另一方面,随着年报公布期限到来,大量垃圾年报密集公布,导致A股市场的市盈率中值在短时间内急速上升(四月末已达86倍),上市公司基本面已经对大盘指数形成巨大压力,来自市场内在的调整压力已经不支持大盘继续上攻;同时自五月份起,大小非解禁将逐步形成洪峰。在如此市场状况下,如果贸然重起IPO,势必成为助推大盘回调的强大动力,其对A股市场来之不易的健康稳定必将造成灾难性后果。
三、市场对重起IPO的期盼
我们不难发现,在重起IPO这个极为敏感的问题上,目前管理层仍然处于维护证券市场稳定和各方利益矛盾的搏弈之中,但是客观的讲,新股发行不可能无限期搁置。那么新股发行就一定会造成证券市场的剧烈震动?市场对于IPO重起究竟有着怎样的期待呢?
首先,市场期待发行制度上能有实质性改革和创新,既要改革过去的询价方式,让市场参与各方都有投票资格,以达到控制发行市盈率进而控制恶意圈钱的融资行为,同时改变过去以资金申购量配号的单一的申购方式,改为向所有持股帐户配售为主,以网下向特定对象配售为辅的多重配售方式,最大限度维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其次,期待管理层下决心真正支持和维护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优先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上市融资,以达到让全体股民分享企业高成长收益的目标,而不能延续过去为国企脱困服务的一贯宗旨。有些上市公司比如联美控股(600167)自1999年上市以后,在长达近10年的时间里,除了因股改进行了政策性送股(10送2.6股)外,没有丝毫的分红记录。纯粹以脱困和圈钱为目的的融资行为必须在审核过程中坚决予以否决。
再者,进一步强化新股发行过程的“三公”理念。国民化对待国外投资者和国内投资者;公平化对待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在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的同时,是否也可以考虑建立和推广中小投资者的“战略投资”理念?比如中国建设银行如果需要再融资,是否可以考虑让中小投资者有战略投资和一般投资的选择?如果中小投资者选择战略投资,那么在享受2元多的“战略投资价格”的同时也必须设定一定的“战略锁定期”,否则只能以二级市场的公开发行价申购并立即上市流通(备注:强调一下,这里说的和引入国外战略投资不应该冲突)。
以上仅仅是市场的期待而已,新股发行涉及各方利益搏弈,但我们的管理层如果真正从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出发,顺应民意,则新股发行不仅不会成为证券市场的恐慌因素,反而会成为市场翘首以盼的重大利好。
能否期待IPO重起成为市场重大利好?
评论
3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