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0月朴正熙被暗杀事件加剧了经济萧条与不稳定的趋势。首先,外国直接投资、融通资金骤减,国内企业投资意欲锐降。加之l980年5月的光州事件更使整个经济活动趋于萎缩。l980年的经济增长率陷于自实施5年经济计划以来的最低点.为-5.2%,又适逢农业生产遭受严重冷害,工矿业生产的增长率为-1.1%,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社会资本收益下降3.4%,设备投资激减30%。原定第四个5年计划的经济平均增长率为9.2%.实际增长率仅为5.8%。工业产品、产量、进出口等计划指标均未实现。物价却大幅度上涨.其原定计划目标为6.8%。而实际年平均高达19.7%。
第五个5年计划(1982—1986)的目标规定为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一改过去的单纯追求高速增长的路线,首次提出以均衡、稳定的经济增长作为这5年计划的目标。为此韩国政府着手进行产业内调整。特别是将保有过剩的轿车、发电、柴油发动动机、重型电力机械、通讯等部门的设备,可以超越有关企业集团实施淘汰、合并等措施,并且合理使用人员。例如对于开工率急剧下降40%的轿车制造业,由现代集团把新韩汽车公司兼并为一个企业。拖拉机、公共汽车制造业则令大宇财团与起亚产业公司进行生产专业化分工。此外,对面临各种困难的财团.亦对其所属生产效率低的企业予以整顿。因此可以说,80年代前半期韩国经济是处于“景气沉滞期”。由于经济调整,收缩经济战线,于是在此5年计划期间的主导产业较重化学工业计划原定的主导产业缩小到钢铁、造船、汽车、电子和纺织等产业。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这些产业的内部调整、整顿上。
为实施国民经济调整,全斗焕政权采取了下述稳定经济措施把稳定物价作为整顿经济的首选目标,政府通过控制货币发行量、规定工资的基本限额、冻结公务员工资、对企业提高工资加以强行遏制、公布工资增加准则等措施以抑制通货膨胀;实行部分国营商业银行民营化;整顿不实企业;正式提出促进技术开发的政策;压缩、延缓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以压缩向国外借款额,严格向国外借款的审批制度;对财阀规定若干限制法规;实施进口自由化政策。
⑥第2次经济高速发展(1986—1989)。在此5年计划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增加对机械、电子等有前途的制造业部门的投资;促进能提高就业率的中小企业的创业;扶植与咨询、设计、产品上市、销售等改进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有直接关联的信息和知识密集型软产业。
与此同时,为改进贸易收支,在此计划期间,出口则是以电子、机械、零部件等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中心,其年平均增长率将按8.8%的速度增长。
制造业的结构发生如下变化:纺织、食品等轻工业产值比重业已下降;重化学工业的电子、电气等产业所占的比重有增长之势;在重化学工业化初期占有很大比重的化学工业等基础产业的比重,与机械类产业比重持续增长相对比,呈显著下降的倾向。以电气、电子产业为例,1980年仅占制造业的7.5%,其后逐年顺利增长。1988年其在制造业所占的比重增至15.3%。机械类占制造业的比重呈稳定增长的态势。1980年机械类占制造业的比重为2.5%,1984年为3.7%,1988年提高至5.5%。
由于韩国的经济形态属出口导向型,因而观其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亦明显显示出其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向。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出口商品结构也同时随之变化。作为一次产品的林业和水产品出口额,1980年占总出口额的7.5%,至1989年则大幅度下降至3.8%。纺织品的出口比重,1980年占总出口额的28.8%,之后逐年下滑,1989年下降至24.3%,开始低于电气、电子产品的出口比重。电气、电子产品1980年占总出口额的12.1%,1984年占16.2%,1989年则跃到27.4%,并且一举超过纺织工业的出口额比重,居韩国出口商品的第一位。而电气、电子类出口产品中,尤以集成电路等电子零部件的出口增长率最为显著,其出口增长率从1980年的4.5%,增至1984年的6.8%,1989年高达11.7%,从而推动电气、电子类产品出口比重锐增。劳动密集型的家用电器产品的出口,1980年、1984年分别占出口额的5.8%、6.2%,1989年增长至9.3%。藉1987至1988年间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经济空前繁荣之际,韩国对以日本为主的发达国家急剧增加录像机出口,之后又出现出口急剧下降之势。与家用电器出口下降的同时,1989年轿车出口比重也出现回落的趋势。
综上所述,从1980年起韩国在80年代期间对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特别是从1986年起,伴随日元升值而出现韩元贬值、原油降价、国际金融利率下降的“三低”这一国内外形势,连续出现了4年出口繁荣的局面和贸易盈余。1986至1988年间各年的出口增长率分别为14.4%、36.2%和28.4%,从而形成了第二次经济高速发展期。
⑦韩国经济转入内需主导型经济形态及其产业的结构调整。事实上,1989年末期韩国经济就已经由出口导向型经济开始转向内需主导型经济。进入1990年,作为足以表征韩国经济增长重要因素的出口愈加萧条,其后果是使持续4年之久的贸易盈余到1990年末转为48亿美元的贸易赤字。所谓内需主导,实质上就是针对其国际收支恶化、通货膨胀、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下降而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刺激内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放慢经济增长速度,稳定经济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
关于此,已为1992年2月20日韩国外贸协会(KFTA)发表的一份报告所证实,该报告称:“过去的3年内,韩国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有力的国内需求所推动的,而不是由出口推动的。”该报告分析经济对出口的影响时指出:1991年经济增长中仅有27.9%的份额有助于出口,而1987年1988年分别为、47.4%、35.5%,这导致1991年经济增长率仅为8.4%。自1989年末期起,韩国的出口开始陷于萎靡不振状态,近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内需,产业结构变化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建设业和服务业呈上升的趋势,亦即其经济的发展是依靠刺激建筑业、服务业来支撑的。而1991年出口部门的从业人员较1990年下降4.8%,为250万人。
事实上,自1986年起,韩国就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使其产业结构调整与其海外直接投资同步、协调。从此,韩国的海外直接投资开始走上正轨。1986至1991年间,韩国逐渐将其失去廉价劳动力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像纺织、制鞋、玩具、家用电器、简单零部件加工、杂货类等待淘汰的产业、业种转移至东南业、中国、非洲等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与此同时,大企业将大额的资金投向美国的高技术产业,以寻求获取、学习高技术,促进本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并推动本国产业结构实现高级化。韩国中小企业对发展中国家海外直接投资将是有节制的,以不致造成国内产业空心化和出现过度失业为其前提的。因此,当前韩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方向暂时只能依靠内需、刺激建筑业、服务业及发展基础设施,以稳定经济。这是由于韩国与先进国家相比其整体技术差距和高技术产业差距较大,韩国作为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后行国家,即使倾其全力集中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高技术产业,在短期内亦不可能一蹴而就,迅即奏效,至少要以减缓其经济增长速度而付出沉重、痛苦的代价,因此预计1992至1996年间其经济增长的年平均速度不会超过7.5%。以1992年10月为例,当月的增长率竟降到3.1%,这是近10年来首次降至如此最低点。
综上所述,纵观韩国多年经济发展历程,其产业结构基本格局为;60年代的产业结构是以纺织、服装等杂货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70年代是以重化学工业为主,80年代以是电子、半导体、汽车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90年代是以汽车、信息和微电子为中心的高技术产业为主,到本世纪末高技术产业的产品将成为大宗产品。
韩国经济(连载7)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