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取消的是名至实不归的挂职制度


 

 

 

该取消的是名至实不归的挂职制度
 
近日,陕西省神木县取消了67名干部2009年度挂职资格。据神木县挂职办调查,这些干部自挂职后,有的兼职取酬为个人谋私利,有的赋闲在家照样拿薪酬,违背了实施干部挂职、推动全民创业的初衷,也引发了一些社会负效应。
挂职而不到职,却照样拿报酬,甚至把挂职变成了兼职领双饷的“福利”,此类挂职干部的资格理所当然应该取消。但如果名至实不归的挂职制度不取消或者不改革,诸如此类的吃空饷、吃双饷现象就很难销声匿迹。
毋庸置疑,作为用人制度上的一种尝试,近年来实行的干部挂职制度,对于锻练干部队伍、推进全民创业等等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相关配套措施跟不上,其诸多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并且越来越悖离了实行挂职制度的初衷。
其一,由于挂职往往具有“镀金”色彩,大部分挂职干部都能安心实干,拿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来赢得组织和群众的信任,但少数干部作风漂浮或者能力有限,把心思和精力放在与所挂职单位处理好人际关系上,以便组织考察时有个好“口碑”,因而虽然名义上挂着职务,实则并不热心做具体工作,有的甚至连班都懒得上。
其二,少数挂职干部对到基层挂职不热情,甚至有情绪,或因为年龄大了,再努力也难有提拔的机会了,或认为是受排挤、被“发配”,又不便跟组织讨价还价,只得表面服从,实际上以称病或者其他理由告假在家,甚至把所挂的“虚职”当成替自己捞好处、谋私利的平台。而挂职单位对这些上面派来的干部又“惹不起”,于是便做顺手人情,发工资让他们回家“养老”。
其三,挂职干部到地方、部门或企业挂职后,或因对情况不熟悉,缺乏实际经验,工作难开展,或因不主持工作,不便于发表意见、参与决策和管理事务,或者本身就受到挂职单位的冷落、排挤,平常只是开开会、举举手、凑凑人头而已,所以客观上并不能给挂职单位办多少实事、做多大贡献,起不到预期的作用。
其实,干部挂职中的种种问题不只神木有,其他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为了避免出现“空挂”及滋生某些不良现象,毋宁直接让这些干部到基层或者企业任实职,使其有职、有责,名至实归,然后,根据他们的表现和政绩,按照正常的干部选拔、任用程序,让有为者有位,平庸无为者则根据相关规定作出适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