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库”是个大窟窿
中央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24日在北京召开全国“小金库”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进行动员部署。(24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4/24/content_11250192.htm
“小金库”虽然小字当头,却是一个巨大的窟窿,给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定构成严重威胁:
“小金库”暴露制度漏洞。“小金库”的存在已经有好些时日了,尽管中央及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严禁私设“小金库”,并开展过多次清查活动,然而,“小金库”总是阴魂不散,时隐时现。在最近几年的“审计风暴”中,中央部委和央企的“小金库”可以说是年年查,年年有,而且数目可观,去年,国家审计署通过对53个政府部门的审计,查出各类违规违纪资金达569亿元。这些正反映出由于当下财务管理制度、社会监督制度等方面的缺失,使得“小金库”封不死,禁难绝。
“小金库”隐藏腐败黑洞。香港《星岛日报》就曾报把我国所面临的腐败问题归根于“小金库”,认为小金库是“当今中国官场腐败的明显标志之一。”事实上,正是“小金库”的存在,为请客送礼、中饱私囊、收送红包、公款行贿等腐败行为大开了方便之门,而且由于总是假以“小公”的名义,因而更具隐蔽性。辽宁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张树森利用装修办公楼的机会侵吞“小金库”公款30万元,就是一个典型。
“小金库”是个“无底洞”。从少数中央部委,到地方有关部门,“小金库”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影响大,危害重。一方面,由于握有“小金库”支配权,财务规章制度成为摆设,公务用车、通讯、业务招待、国(境)外考察、住房等各种名目的职务消费越来越无法遏制,数目也越来越庞大;另一方面,少数地方及部门为“白条收据假发票,吃喝拉撒全报销”,总是想方设法不断充实“小金库”,使之能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乱征收、乱摊派、乱罚款因此而愈演愈烈。
“小金库”挑战的是制度、秩序,败坏的是党风、政风,下大力气堵塞这个大窟窿,是民心所向,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