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


  建国前后,毛泽东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进行了艰辛曲折的探索。探索的重点,是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虽然毛泽东没有解决这一问题,但他在探索中提出的正确思想和遗留下来的问题,都是我党的宝贵财富。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对这笔财富予以理论地把握,无疑对我们今天正在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确认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化的首要政治前提

  现代文明发端于十六世纪的西欧。在漫长的历史中,西欧国家和其他一些后起的国家成功地建起了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这一客观事实是否意味着资本主义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呢?马克思晚年思考过这个问题。他认为,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必然性”限于西欧各国;“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毛泽东的回答甚至比马克思不要肯定。他指出,在中国,现代化的首要政治前提是社会主义。这是因为:

  第一,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就根本不可能有现代化。历史地看,中国人曾尝试过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但是,这条路在中国根本行不通。为什么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尝试在中国屡遭失败呢?毛泽东在1945年的《论联合政府》中提示了问题的症结拟在。他指出:“就整个来说,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因为,“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连结的。”所以,只有彻底改变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善,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新中国,中国的现代化都有实现的可能。

  第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中国唯一的路。当中国人苦苦探求现代化的强国之路而又屡遭失败时,俄国人举行了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对中国的意义是双重的;一方面,它使世界历史进入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国庆,它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一统天下的局面,第一次使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可能。于是,中国人除了走俄国人的路别无选择。毛泽东说,由于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历史造成了这样一种结局:“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说:“当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之后,中国要向哪里去?向资本主义,不是向社会主义?有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是不清楚的。事实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我国税务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点,甚至连国外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了。”

  第三,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国家。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其政治经济的软弱性,不可能领导人民建设现代化的国家。国民党虽然做过一些现代化的表面文章,但因其政权的反动性,也决定了它不可能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当这个重任。早在1945年,毛泽东就极有远见地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事实正是如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国解放不过七年,钢的产量便由1949年的十几万吨增加到四百几十万吨,旧中国没有的汽车和飞机制造业也都建立起来了。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既是历史和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自主选择的结果。当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当一些国家红旗落地时,有人重新提出了“中国要向哪里去”的问题,他们老调重谈,以为只有资本主义才能救中国。但事实再一次回答了这个问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领导人民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二、提出中国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发展道路

  中国的现代化起步晚,基础差,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几乎同时出现在面前。因而,如何从国情出发,抓住矛盾,从解决最基础的问题入手,便成为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问题。建国初期,毛泽东十分重视经济基础的建设,认为只有在我国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使社会生产力获得比较充分的发展,才能充分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此,毛泽东在探索中提出了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发展道路的思想。

  一是确立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最初毛泽东把经济建设的目标定为“工业化”,建国以后,党中央和毛泽东把“工业化”的目标逐渐必提为、现代化”,并逐渐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思想。毛泽东在1957年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在1959年至1960年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他又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先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63年1月,周恩来将、科学文化的现代化”改成“科学技术现代化”,从而完整地表达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四个现代化的思想。

  二是主张打破发展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起超常规发展的道路。中国的经济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起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不是打破发展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起超常规发展的道路?毛泽东选择的是后者。在1964年12月,毛泽东指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哏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这是有现实可能性的。因为中国不是脱离现代世界独立存在的国家,相反,它所面对的现实是世界上已有一批国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因此,对中国来说,现代化已不是史无前例,而是有便可循,它可以直接引进现代化国家的设备、技术和资金,借鉴其体制和经验,吸取其教训,从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不必象西方那样先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现代化生产的孕育期。这一点,已为我国近年来的现代化建设实践所证实。

  三、主张改革开放,不断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中,毛泽东是主张改革开放的。在理论上,他深刻揭示了改革的内在根据。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设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并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由于有相适应的一面,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而不需要采取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急风暴雨的革命方式;又由于有相矛盾的一面,就决定了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必须经常不断地进行调节和改革。而改革是一个过程,决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毛泽东说:“我们今后必须按照具体情况,继续解决上述的各种矛盾。当然,在解决这些矛盾以后,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又需要人们去解决”。“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在实践上,毛泽东亲自倡导了一系列改革。例如,他的《论十大关第》一文,就是对苏联模式的大胆改革。苏联片面地强调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则提出要从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这种情况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充分重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起出一条适合我国车的工业化道路。毛泽东还提出:工人是企业的主人,要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人员、工人、干部“三结全”的经济管理制度,这其实就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一次重大改革。

  毛泽东还主张开放。早在建国前夕,他就提出同外国人做处理问题的问题,认为、有处理问题就得做”,“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处理问题,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处理问题”。建国后,毛泽东又多次提出向外国学习的思想。他说:“我们的一切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他还说:“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处理问题。这些都应当胡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得改进我们的工作”正是由于这种开放的思想,我们不仅在50年代同苏联和东欧国家交往,而且在70年代初打开了中美关系大门,并与日本、加拿大、意大利、联邦德国等国家先后建交,使毛泽东的开放思想在实践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今天,我国的改革开放无论在深度上不是在广度上,都远远超过了毛泽东时代。改革已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对外开放则不断扩大,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格局。但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是毛泽东奠定的,其中的原则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必须坚持和发展。

  四、简析毛泽东在探索中发生失误的理论原因

  毛泽东在探索中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但也发生了严重的理论错误。其表现主要有二:一是经济建设方面的超越历史发展的、空想论、,二是阶级斗争方面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由于这两大理论错误,造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严重失误。

  为什么毛泽东会发生这两大理论错误呢?这与他对马克思主义胡关理论的片面理解不无关系。

  一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片面理解。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毛泽东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但他对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解是有缺陷的。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是一种决定和被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辩证关系。在这种辩证关系中,生产力处于最基础的地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关系则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善,但毛泽东的理解有所不同,他特别强调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对发展生产力则重视不够。1953年,毛泽东在谈到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时说:“总路线就是逐步改变生产关系,斯大林说,生产关系的基础就是所有制。”这说明,毛泽东对生产关系的变革,特别是所有制的变革十分重视,但如果忽视了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片面地强调生产关系和所有制的变革,就可能导致把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归结为生产关系的变革,又把生产关系的变革归结为所有制变革的片面性错误。1962年毛泽东承认:“我注意的较多的是制度方面的问题,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至于生产力方面,我的知识很少。”邓小平也说;毛泽东“有一个重大缺点,就是忽视发展生产力”。由此可风,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固然不可忽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作用,但首先必须注重发展生产力。因为只有在承认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承认生产力是根本标准的基础上,才能保证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能够真正适应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善和要求,而不致陷入主观随意性。

  二是对阶级斗争学说的片面理解。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但阶级斗争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学说也不是唯物史观的核心理论。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所以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是因为他揭示了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事实。但毛泽东的理解有所不同,他侧重唯物史观中的阶级斗争学说。1945年他在一篇文章中说,用阶级斗争、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1965年他在给章士刈的信中又说:“大问题是唯物史观问题,即主要是阶级斗争问题”。这说明,毛泽东十分重视阶级斗争学说,并把它上升为唯物史观的理论核心和首要观点。这当然可以理解,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政治斗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历史地决定了中国的无产阶级及其领袖人物必然把唯物史观特别是其中的阶级斗争学说作为自己的理论武器。另一个有决定意义的历史事实,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因而俄国人对阶级斗争的重视便不能不影响到中国人的选择。然而历史证明,阶级斗争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的作用有一定的时空界限。跨过这个界限,任意使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就可能适得其反。这就是为什么毛泽东用阶级斗争观点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辉煌成功,而又将这一理论片面化、绝对化和扩大化而导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遭受严重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毛泽东在探索中发生的两大理论错误都与他忽视生产力问题有直接关系。这就启示我们:必须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点,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坚持把是否用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可以告慰毛泽东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重新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面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党中央把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的基本路线上升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我们这个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这是毛泽东思想发展合乎逻辑的结果,是对毛泽东把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这一遗愿的真正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