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江陈会” 两岸协商经济议题从易走向难


  沈泽玮台北特派员

  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两岸协商的经济议题也从容易走向困难。

  本星期天登场的第三次“江陈会”将跨入金融议题,首次签署涉及金融合作的协议。学者指出,虽然还没涉入政治议题,但因为金融议题已愈发触碰到双方业者的实质利益问题,和前两次会谈相比,协商难度显然加大。台湾媒体也分析,大陆在谈判中是“要给糖吃,也要有糖吃”,台湾在谈判桌上,有必要再更深一层的琢磨。

  根据上周末在台北举行的预备性磋商会议,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将在星期六出发到南京,星期天将和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进行第三次的“江陈会”。

  双方预定签署定期航班、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金融合作等三项协议,还有一项陆资来台的议题,则由共同声明稿的方式说明。

  至于外界所关注的ECFA(经济合作架构协议)议题,预备性磋商会议并没有触碰。

  不过,受访的政治大学经济系教授林祖嘉推测,江陈这次会面时,如果双方私底下都释放出强烈的意愿,那么年底第四次江陈会签署的ECFA机会是蛮高的。

  他认为,现在双方不把事情摆到台面上,主要考虑到台湾内部还有很多不同的声音,而从现在到年底,还有半年多的时间,正好让马政府去做宣导工作。

  ECFA暂退为小角,江陈会的四大主角分别是定期航班、共同打击犯罪、金融合作和陆资来台。不过,除了共同打击罪犯有较明确的共识,其他三项都因为涉及了双方的实质利益问题,台湾方面恐怕未能完全如愿以偿。

  根据大陆的规定,有和大陆签署金融监理合作备忘录(MOU)的国家,才能去大陆从事银行、证券、期货,因为这其中涉及了监理权的问题。台湾银行一直盼望在大陆开门做生意,不过,江陈会这次只会签署一个大原则的金融合作协议,日后才会谈MOU的细节问题。

  涉及实质利益

  谈判自然拖慢

  台湾媒体之前报道,双方主管机关有望在5、6月签署MOU,不过金管会主委陈冲拒绝预测时程,他说这方面不能急,但至少绿灯已经亮了。

  政大国发所教授童振源在受访时说,台湾在这个问题上似乎太急了:“为什么金融合作协议和MOU不一起签,这让大家会疑惑,是台湾方面有点急迫,还是大陆方面不愿意让步?”

  林祖嘉则指出,当谈判涉及双方业者的实质利益时,谈判自然会拖慢。他指出,虽然台湾银行在大陆的办事处多年来没办法提升为分行,但是它们的布局点蛮多的,“如果都让台湾银行在大陆升格为分行,那大陆会不会也要求让他们的银行在台湾设点营业?”

  台湾目前有七家银行在大陆设置办事处,另外有13家证券公司经第三地在大陆设了24个代表处。

  台湾媒体也指出,海基会副董事长高孔廉日前就表示,双方对MOU签订有相当共识,但对开放程度“仍有一段相当距离”。所以,必须在两岸主管机关签署MOU,并讲定了市场开放的细节后,台湾金融业者才算看到真实的曙光。

  至于陆资来台部分,因为牵涉范围太广,议题过于复杂,将采取共同声明稿方式处理,不签署协议,也不会详细列明开放项目。据报道,在昨天的预备性磋商中,台湾向大陆表达,未来将分三阶段开放陆资来台投资,在制造业初步勾选了60多项,未来陆资也将获准投入爱台12项建设等。

  童振源指出,陆资来台主要还是台湾的内部问题,要开放多少,要开放哪一个部分,台湾内部有没有共识?此外,政府吸引陆资来台的经济固然可以活络经济,但民间也可能会顾虑引进陆资后,会逐渐形成大陆发挥政治和经济影响力的另一种方式。

  《工商时报》的分析稿则指出,虽然大陆鼓励陆资来台,但陆资来台这个部分给台湾糖果后,大陆却也要在定期航班的谈判中要回来。

  在定期航班的议题上,台湾争的是航班,大陆争的是航线。据报道,大陆早在去年11月就要求台湾同意增划一条新航线,台湾方面觉得“无法接受”。 而在航班方面,虽然台湾提出要把目前的每周108班增加到300班的需求,但是大陆因为考虑到港澳航线可能因此萎缩,所以不愿放,最后双方同意,定期航班逐步增加到每周216航班。

  江陈会原本说今年上半年举行,之后又传出5月上旬,再到最后敲定4月下旬,日期一再往前挪。《工商时报》的社论就指出,这难免让人有仓促上阵的印象,而且讨论的议题似乎没有触及最核心的部分,留了一些尾巴。

  对此,林祖嘉认为,每半年一次的制度化协商是好的,而三次江陈会意义也很重大,特别是金融合作方面,“菜还没有炒出来,没法一道道端出来,至少门打开了”。

  文化大学中山所教授蔡玮则笑说,两岸谈判绝对不可能太乐观,每次有一个小突破就可以了,“大家都在演戏给老百姓看,大陆中央集权,相对简单,台湾有选举压力,当然要更加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