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数字
关于经济预测、财经分析、通胀评估、热钱统计、楼市股市泡沫等之类的学术文章、新闻述评、热点追踪是进入2008半年以来人们关注最多的系列问题,人们似乎被“最糟糕的经济问题”所吓倒,而所有的学术力量在这样一场“从来没有过的经济难题”面前,或是仁者见仁,或是人云亦云,因此也就有了为评论而评论,因分析而分析,就数字而数字,以打赌论预测等各色的学术奇观。
所谓仁者见仁,无外乎两种立场,唱空和唱多或悲观和乐观。有趣的是,不管是哪种立场,足以说明问题的只有数字,除此之外,未看见第二种理论依据或分析方法和立场。
更为有趣的是,那些令人生厌的GDP、CPI、PPI等指数竟然富含各样的讽刺意味。仅以人们都熟知的热钱统计数字为例,据统计至6月末境外流入的热钱高达1。7万亿美圆,这是学术数字,当然是毫无疑问的。于是,我们开始围绕1。7万亿这一数字看各类的学术分析文章。于是,便有了各种建议、担心、恐惧,结果发现一切猜测都是无谓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具权威的外管局出了一篇文章,说中国没有热钱流入的迹象,理由是统计局统计方式、方法存在问题,也就是说以前关于热钱的所有经济分析理论都是错误的、没有根据的。这是因为统计造成的一个误差,而这误差是1。7万亿美圆,是中国外汇储备的104%。
与其说这是一个误差、失误,不如说这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以统计数字为依据分析经济状况,应该是最科学、最便捷,也最可信的。而且数字的本身应该是严肃、认真的,因为,数字的背后是事物的真实情况。在真实情况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学术的换算、分析、肯定是我们都希望看到的结果,在具备学术结果的前提下实施调控、决策,进而引领国家经济走向平稳的发展轨道。这是事关国家命运、民生前途的头等大事,就是这样一个头等大事,原来是一个笑话的过程,而被愚弄的是我们广大的经济学术专家、是我们广大的国民、以及我们全民族的心智。
在这样的数字前提下,难怪我们的决策层是犹豫的、忐忑的、心神不宁的,于是,我们的政策便有了另外一种中国特色。所谓“既要紧缩也要调控,既要确保发展也要预防通胀”,这是一个万全的策略,更是一个令人“放心”、令人“满意”的好政策。
在“数字经济”面前,国家的发展是平稳的,物价上涨指数是可以承受的,人民生活水平是不断提升的,股市的回落是理性的,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状况是健
康的,国家的宏观基本面是利好的。。。。
而当我们回到现实,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深入到市井街坊,我们不难看出,生产过剩和消费需求不足已经是中国不可回避的矛盾现实,而且生产过剩、投机过热、两极分化、实体经济虚弱、资本市场无序、民族信任危机已是当前我国社会难以调和的主要矛盾。
在中国“数字经济”的概念里头,数字是神性的、真理的、无可辩驳的。而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其实,所有的所谓统计数字都是儿戏的、愚民的、可笑的、没有任何参考价值的。
这就是中国经济基本面的由来,这就是中国特色的“数字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