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责任心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且还要对学生的人生负责。只有有强烈责任心的人才能担负起重任,做好本职工作。缺乏责任心的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相反很可能难以完成任务。责任感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简单地说就是热爱自己的生命,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生活。对学生的人生负责,简单地说就是热爱你所教育的学生,一如热爱自己的生命。人生有且只有一次,倘若你错过了这个人生,你将无法弥补这种缺憾,这是一种用任何东西都难以填充的存在,人生就是一个无以替代的过程。倘若你错过了某班列车,你将还有机会搭乘下一班列车,因而不必要为自己错过这班列车而伤感。但是,必须懂得,人生与列车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列车是往返不断的载体,而人生却是不可重复的唯一。不要把自己的学生当作列车,他们对教师来说并非匆匆过客,而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具体的生命,一个个未来的希望。不要忽略某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须知,他们也是一个个值得尊重必须教育的生命,作为教师更有责任把他们教育好。因此,教师应当怀着一种巨大的责任感去教育自己的学生,教育他们如何学习、生活、做人等。
二、使命感
按照我个人的经历与理解,我认为教育的使命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发现并懂得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理解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学习什么、如何学习,这是教育的基本使命。而最本质的使命在于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素质,包括清醒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与健康善良的生命,使他们真正拥有科学或人文精神,这是理想的成功教育。现阶段的教育表明,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培养出具有某项谋生技能的学生,这是功利性的教育行为,完全偏离了教育的使命,也与我们所期待的结果大相径庭。学生的潜能就像一个容量已定的杯子,我们不能再加大杯子的容量也无须加大,只要适时适当地往里面倒进知识的粮液、精神的佳酿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由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好奇心基本上没有丧失,因此各年级的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比课堂上的灌输教育的效果好得多。倘若一个学生对学习失却了热情,对人生没有执著的追求,那么可以断定,这个学生的成绩不可能优秀。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了教师的一门必备课程。不管哪种类型的教师,在学生身上都具有一定的威信,因此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行为模式去感染学生,使之产生对学习的热情。如何学习比学习什么更为重要。这是方法论的问题,教师理所当然具备较高的教学与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习如何学习。所有教师都应当具有崇高的使命感,把培养学生放在人生要务的第一位。
三、人生态度
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在某些事情上的确如此,积极健康的态度是成功的关键,比如学习。态度就像一根可变的弹簧,进取的态度其弹簧系数明显要大许多,消极的态度其弹簧系数当然要小得多。系数大的人生当然是一种可塑的伸缩自如的人生,而系数小的人生明显构不成开阔的人生。我们理所当然喜欢前一种人生,因此我们应当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来生活。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也应当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否则岂不是对学生构成信心的威胁?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就是:“不管暴风雨将我吹向何方,我将以主人翁的身份上岸。”这种人生态度是极其认真进取的,起码懂得主人翁精神的可贵。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不管人生路途多么坎坷,我将以认真进取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包括教学。当我失落的时候,我也不能以失落的面貌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我深知不可以把自己的情绪强加给别人特别是学生,这是一种不礼貌的侵犯,更何况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在这个时候或者不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或者必须以平常的面孔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是一种起码的尊重。人生态度多种多样,就像人生道路四通八达一样,我之所以选择积极、进取、认真、健康的态度并坚持下去的原因在于生命多么宝贵多么美好,我不能浪费自己的生命更不浪费学生的生命。
四、教育观
树立怎样的教育观是所有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倘若一个教师不懂得运用正确的教育观去指导学生,那么可以说这样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正确的教育观是教育教学的主线,就像一张网的纲。所谓“一引其纲,万目皆张”便是如此,它始终贯穿着教育教学的主线,我们不可脱离这条主线而盲目地教育学生,否则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一种不良影响。按照我个人的理解与做法,我认为正确的教育观应是以人为本,科学、理性、和谐、创造地教书育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百年大计,不可掉以轻心。以人为本强调的是尊重生命与尊重生命的价值,不可扼杀人性、个性,拒绝扼杀个性与拒绝不人性化的教育。科学的教育需要运用正确的唯物史观以及思维方法论,整个社会都在向着科学发展观的方向迈步,教育也应如此。许多西方的哲学大师早已预言,理性将统治整个地球,理性是人类发展的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同样,教育也需要理性的方式。相反,太多的感性掺杂在教育中可能会产生过分的主观效应,影响教育的科学性。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主题,我们主张建设一个和谐校园,包括和谐教学,和谐学习,和谐共处,和谐饭堂等。具体如何建设,则更应关注与思考。中国学生历来缺乏创造精神,有人曾指出,中国大陆为什么出不了诺奖得者,关键在于中国人缺乏创造精神。我想,这个观点至少有一半是合乎事实的。因此,如何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是教育界应当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可操作性不强,于是需要长时间的实践与检验。我们也不必过于担忧,因为“路漫漫其修长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五、数学观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也应当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我个人认为,数学与实际生活是紧紧相联的,不可把数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体来教学,我们知道,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并非孤立静止地存在着,也不可能孤立静止地存在着。纯粹数学是属于数学家们研究的领域,他们研究的成果最终也会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只是普通人没有专业眼光看不出来而已。因此,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我会尽量采用与实际生活联系的方式来教学。其次,数学应当给学生带来思维的快乐,思维的快乐比起其它形式的快乐更能彰显快乐的实质。我认为,快乐是教学与学习的第一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思维的快乐是快乐中最快乐的快乐。因此我的数学观就是采用联系的方式快乐地讲授数学,给学生也给自己创造一个思维快乐的内外结合的环境。
教育杂感五则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