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聊我国研究生教育之现状与未来


              浅聊我国研究生教育之现状与未来

前些天笔者也参加了某知名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面试部分,现场“见识”了许多师弟妹们的各门绝技和武功,可谓门派众多,内应也不少,感叹一届不如一届。只是一直疑惑一个问题,那便是现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的考试制度到底能不能真正选拔人才,另外一个担心的问题是是否我们的研究生真的太多了,这两个问题其实是联系的,前者太过注重公正、公平和公开,毕竟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优越性要在多方面体现,自然教育也不能落资本主义国家的后。这也就直接造成了扩招,多找甚至烂招的现象,笔者本科就读于一所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建制中今年呈现跨步式前进,发展得很快,新开设了若干就业前景似不好的专业,作为院长,则功莫大焉,对于学生则可能罪莫大焉了吧!~(师资和其他学术环境因素姑且不提)

到底大学是不是大家都来学,这个问题不是笔者所能解决的,故也不做太多的思考,只是,有些专业实在不需要招过多的人,这样只会烂了研究生这块招牌,以后就不光是本科生卖肉了,博士生厕所收费可能都不是新闻。(当然危言耸听了点)虽然这样讲话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但就事论事,这也是研究生队伍庞大而科研实力落户的一大原因。一个好的学术环境应该是有一群志同道合者互相切磋和讨论,有着共同的专业默契,而并不是一个研究生班级里三分之二的同窗终日都在为稻粱谋,每天关心的是公务员考试,大学如果真的变成大家都来学,或许,这种校园生态日后便是常态。

研究生又扩展了,但是结构性的扩招,就像我们国家经济是作了结构性的调整一样。对于供需旺盛的专业和学科扩大招生规模,对于基础性学术型的专业基本不再扩大招生比例和规模。这是政府做了决策,看似很英明,其实应该说很诚实。我们立足于办的国立大学都是人民满意的大学,什么才能让人民都满意,或者大部分满意,那么只能是人民的子女都来读大学(这里说的大学包括绝大多数以研究型著称的综合和专门大学)。如果说,下放到本科阶段,大家都来读大学还真是好事,至少在教育方面,我国进入了“大同社会”,而对于以高、精、尖为职志的研究生阶段这种思维是否还适用则需要认真思考,至少不能“水”(退一万步了,多都无所谓了)。

其实,在研究生领域出现这样的政策和思路是典型的和稀泥搞法,无视科学研究的实际,也最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和马列主义极大违背。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在理论和实践环节中出现了典型的人格分裂,指导思想和实际操作分道扬镳。和稀泥的好处是大家都满足了,坏处不言而喻,那就是学术整体得不到提高,也许我们只能期望牛顿式的不世出的天才能在芸芸众生中拔地而起,扛起中国学术的领头大旗。

很多知名高校都不得不面临这样一种尴尬,既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研究生,三流的博士生。原因为何,恐怕要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本事去寻找。今年笔者所在的高校有味导师宁缺毋滥,淘汰了一半的学生,当然有些不近人情,也似乎对初出茅庐的本科生太过苛刻,但从学术长远计,这便是一件好事,至少是杜绝了日后学术蛙人的出现(学术蛙人也就是学术上的混混,为学一般以“水”著称)。而笔者相信那位博导的判断,至少是以专业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至于路遥知马力的道理也许在面试中实用性并不大,因为,多少还是能从师生间彼此的对话中探得一二。但,这样的导师毕竟还是太少,在同事间和学生间流传起来以后,该人似乎成了不解世事的典型,虽然其人其学未必如传言一般,但当一种流言产生,日久见人心的古训也不顶用。

至于研究生教育的目的与明天,笔者不敢妄想,只能说当一个大学能成为真正的知识发源地和传播地的时候,研究生教育可能就已经走上了正规。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我认为是在研究生入学的时候开设一门通识性课程,名称为“什么是研究生”,笔者周围的很多研究生或许都未必思考过此问题,对于创造知识和继承学问不甚了解,导致了研究生不知道研究的尴尬局面。

写到此处,估计已经表达清楚了笔者个人的一些看法和对于前数日参加研究生复试的感受,总结一下:1、研究生不能是为缓解就业的途径,而应该是真正有此职志的人的教育;2、研究生太烂太多,直接导致学术整体水平下降,不奢望诺贝尔奖,只求大学能真正成为知识的圣堂;3、研究生录取制度太过僵化,不符合学术研究的一般规律;4、对研究生自身而言,最应该具备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学习学习知识的方法,这才是真正的研究生所具有的最核心的竞争力,异于其他未受过研究生教育人的(当然,这种能力进入社会有也会多少获得,但大多可能已经与专业无关,或者专业性不那么强了)。

写在后面的话:

本文是笔者今天下午读到罗志田教授的文章《研究生考试不仅需要程序公正》(已经转载到个人职业日志)所引发的思考和见解,罗教授的文章在《南方周末》出现可谓是一道亮点,突出了一位历史学者独有的人文关怀和思考,对于罗教授文章深层观点作者不便阐发,自有教授先生本人完成,此不论,仅以小文谈谈教育,谈谈现状而已,也只能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