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传统建筑是江南建筑的精华之一,安徽南部依然有大量精彩的民居保存,已经成了旅游点。但是恐怕不多人知道徽派建筑也曾北上,留下少数遗址,可惜破败不堪,大部分已经消失了。有些虽然还遗存,但是根本得不到重视,也在破败之中,其中保定的李鸿章祠堂就是这样一个建筑群。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最精华的莫过于北方的四合院、江南和徽派两大类型了。中原自有特点,当时如果从现存的中原古民居来看,受这两者影响还是很多的。但是由于气候的不同、地貌的不同,也有所调整。其中在20世纪初期,影响中原的一个徽派建筑经典,就是保定的李鸿章祠堂。
我第一次去保定是上世纪60年代,当时有人告诉我这个李鸿章祠堂很值得看看,我摸着去找,这个建筑物是完全封闭的,破烂不堪,在外面走了一圈,看见那高耸的山墙,还是觉得气势逼人。我喜欢徽派的大气和精致的结合,徽派把传统建筑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个建筑上面可以看到。在离开安徽这么远的河北,有这么大的一个建筑群,还是很令人震惊的。
保定李鸿章祠堂是在1904年建造的,纯粹传统建筑,后来有作为保定的淮军公所用。这个建筑群的建造历史,据清苑县志记载:该祠堂和公所当年选址在保定旧城区的西南隅的一片菜园处,该处原为清苑县城隍庙、土地祠的故址。清咸丰初年(公元1851年), 庙宇废弃,后被清苑县平陵村的一位名叫胡汉秋的出资向官府购为私产,辟为菜地。菜地的西南角有一水塘,总面积约三十余亩。李鸿章强行从胡汉秋手中购买了此地修建祠堂。他自己为修建祠堂捐款一万五千两白银,并号召各地准系将领为修建该祠堂捐款,先后共有包括周盛波、周馥、丁汝昌、叶志超等高级淮军将领七品职衔以上官职人员63人捐了5.5万多两白银,并在天津派来亲信,从江南找来能工巧匠,仿照他安徽老家祠堂样式修建而成。在修建祠堂的同时在其北侧修建了几个北方式的古建院落作为淮军活动及其家属往来祭祀的临时住所,名为淮军公所。以后人们把祠堂和公所简称为“淮军公所”了。从建筑意义上开看,就是把精彩的徽派建筑引入中原的一个开始。
现在还在保定的这个祠堂虽然经过一个世纪的风雨摧残,缺少保护,但现在还是可以看出当年的气派,整个建筑的风貌宏伟、壮观、古朴而大方,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徽派特点惟妙惟肖,令人感叹。
李鸿章祠堂
我看到有李鸿章之孙李国杰编写的《合肥李氏三世遗集》中的一段有关李鸿章保定专祠记, 对这个徽派建筑有比较详细的记录,摘录如下:
“鸿章公保定专祠,系光绪二十八,由直隶在籍绅士联名公禀,以公久镇畿辅,遗爱在民,请于保定省城建立专祠,列入祀典,以隆报享,呈经直隶总督据情奏准,即择定城西南隅淮军公所街,淮军昭忠祠东首之地兴工建造,越岁孟夏工竣,奉主入祠,祠地共约七亩六分,形式为长,南狭北广,而东北缺一隅角,盖纵则三十五丈五尺,横则南为十丈,北为十九丈五尺也,大门南向,前进敞屋三间,两序屋各二间,大院之中则有御碑亭二,次进列屋七间,两序屋各四间。三进戏楼,形式为方,每面楼之上下各有敞屋七间。四进正殿,有屋七间,棚三架,两序缭以游廊,屋各四间。正殿后为夹道,宽六尺,长百尺。祠之东院为橱,有屋五间。祠之西院为厅,有屋三间,并下房二间。总计祠内之院,凡大小共六,屋凡七十四间。大门之外,南有照壁,东有栅门,西则与淮军昭忠祠相毗连焉。”
这个祠堂很大,也非常精致,应该对中原地区的传统建筑是有影响的。如果把徽派作为中原形式的南部影响,把四合院类型的作为北部影响,那么中原建筑应该是融合南北的最佳结合。
这个祠堂在保定旧城区西南隅, 很容易认出来,因为这种徽派建筑在北方地区很不多见:房屋高大,老远就可以看到叫做“防火墙”随墙脊阶梯式的高出, 房基和柱石也比通常房屋高,看上去敞亮明快,气魄壮观,具有明显的江淮建筑风格。
我近年没有什么机会去保定,心里却老是惦念着这个建筑群,希望不要拆掉了,能够保存起来,也是一个文化遗产啊!
李鸿章祠堂
2009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