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女班”——中国式性感培训班
关键词:淑女班 中国式性感 二奶
武汉科技学院高职学院50名身材高挑、形象气质颇佳的女生,在经过自荐、推荐、层层考核等环节后脱颖而出,正式成为该校“淑女班”的首批学员。按校方公布的教案,这50名美女学员将接受系统的礼仪培训,最终被培养成秀外慧中、品位高雅的新“淑女”。
据介绍,“淑女班”是一种非专业教学模式,一学年开设6门课,共45课时:公关礼仪8课时、艺术修养课程8课时、化妆技巧课程8课时、形体训练8课时、国学经典8课时、服饰与色彩搭配5课时。其中“国学经典”被确定为该班的学习重点,授课内容包括《论语》和《孟子》等经典著作。而艺术修养则主要是传统女红技艺培训,包括纺织、编织、缝纫、刺绣、拼布、贴布绣、剪花、浆染等。培养考核合格后,学校将颁发结业证书。
高校开办“淑女班”,武汉科技学院高职学院并非首个吃螃蟹者。此前,浙江大学开办有“卓越女性培训班”,清华大学也有“完美女性高级研修班”,这些班都被戏称为“淑女班”。不同的是,武汉科技学院高职学院首个公开命名“淑女班”,丝毫没有遮遮掩掩之意。
媒体、专家、民众纷纷指责武大“淑女班”是在作秀,只是为了吸引人的眼球、流落俗套的行为,甚至是“二奶培训班”,是高校教育的堕落。
是鞭挞其媚俗,还是表彰其标新立异——这是一个问题。
但本人却认为“淑女班”是回归传统文化的一丝曙光。
指责与声讨之声的原因大体上与教育所形成的传统意义相背离。
如果能够享受领先的生活品质,享受生活的乐趣原本倒也无罪,受教育原本就是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与生活情趣的。如果教育不能承载国家的根本利益与民族文化传统的未来,而仅仅是都与吃饭穿衣、养家糊口挂钩的组成部分,当一切都是可以标价拿出来买卖的时候,难免会沦为物质享乐与实用主义。
但假如人把自己的一切都与自己短暂的人生,甚至是当下三五年的风光程度挂钩,就难免会在弥留之际留下很多遗憾。
在近百年来遵循的传统教育体制中,学理科、技术的难免丧失生活的情调,让自己深陷在枯燥乏味的实验室里难以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学文科的又性感娇媚之术、有文过饰非之嫌,学外语的难免被别人的文化与思维方式洗脑,甚至最终数典忘祖,忘记了自己原本是中国人。
难道性感仅仅是昙花开得最灿烂的那一瞬间?
我们并不反对娇嗔、柔弱、魔鬼身材、热火时装都是对性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点,但当我们追求西方的直率、叛逆等方面的性感要素的时候,是否忘记了中国式女性也有标准的性感美德的。
当我们看到茶艺师、保姆、护士、空姐等特殊职业的人在工作的时候,难道就没有发现其独特的性感?比如我们看那些携手半个世纪,成就“金婚”成就的普通老人,难道就不能发现更有价值的性感?
淑女其实就是女性的“中国式性感”。是一钟含蓄而不张扬的,是可以让人放松而不是极度紧张的力量,是柔弱可以胜强的另一种力量。
不排除优秀的淑女会嫁得更好,会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虽然“花瓶”有许多工作机会,但那绝对不是主流。
淑女班所追求的更多的是对人的自然属性与传统文化内涵的回归。
社会对“淑女班”质疑的声音恰恰说明这种教育市场需求的旺盛,男人需要淑女来反衬自己事业成就的虚荣心,女人需要淑女来减弱自己在竞争激烈的就业与婚姻市场中的对策,更是对传统文化与国学造诣的回归。
有人说“淑女班”的终极目标是“二奶培训班”,参加淑女班的最终动机未必是为了跟男人有同样的工作机会,而是为了嫁个有钱人;或许不是为了提高他们的个人素养,而是为了有一个好归宿。
这一论调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与附和。虽然对社会而言,“学的好不如嫁的好”已经成为公认的现实,甚至嫁个有钱人已经成为天生丽质的女人的最好归宿,但本人却认为那是变态的社会心理的体现。
所谓“二奶”之说仅仅是男权社会的遗留与舆论的错误导向。当社会弥漫着被“二奶”“小三”的舆论氛围,让每个已婚女人都充满危机感,让每个男人都跃跃欲试,让每个未婚的女人都有充满了憧憬。
“二奶”也并非中国独有的社会现象,这里面有许多病态心理的支撑。
比如街坊邻里与小报娱记、长舌妇的搬弄是非、比如中国人女人特有的细腻、多疑、不安全感,对在时间面前的恐惧与无助。比如男人在乍富时候的放荡,都是“二奶”推动这种特殊现象的力量。这些力量都会被舆论放大,并带给整个国家的女人以恐慌。
被大款“包了二奶”或者主动“做了小三”,这些不仅不是真正的淑女眼中的成功,甚至是会被认为是一种耻辱的。
所谓炒作也不过是应对当前社会形势的营销手段。
在本人看来,淑女班也许是炒作,但却是传统与现代的汇合的必要手段。
但本人感觉这需要看其后面的东西,淑女班的背后是什么呢?
女人越追求外在的美丽,就会以物欲享受为原则,甚至寅吃卯粮;当女人的一切努力均由于对留驻青春的过分关注,就越容易凭空形成女人内心的焦虑,并加大男人的压力。
是否淑女并不是工作机会的唯一标志,非淑女也未必就嫁不出去,关键是当我们重新树立起淑女风范,就会对优秀女性的标准增加一些内涵。
近百年的教育体制将中国数千年来形成的审美标准被连根拔起,并遭遇毁灭性的打击。我们在得到国际“友人”认同的同时,却把民族情感抛到九霄云外。
当所谓女性主义抬头的时候,当人追求浪漫并承载焦虑的时候,感觉到的更多的是无奈。
独立的女性往往把女强人当做成功的偶像,却不知道女强人在相当多的时候,内心也就是更脆弱、更缺乏安全感的,但强势女人的性格中有很多阳刚的成分,其性感程度会有所折扣;而且越是强势就越难以得到男人的保护,事业的成功往往是伴随生活的不如意一起出现的。就如经常使用型号比较大的包包的女人,其实是很缺乏安全感的一样。
从另一个角度,女人失去独立的人格,在家里做小妾或者通过出卖自己的肉体,那种寄生虫般的也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依附于男人生活的,就会把自己商品化。
自古至今,很多人都把男女之间的婚姻比喻成为一种单纯的买卖关系。那聘礼、婚礼以及婚后的投入都是用于购买与维持一种关系,更有人习惯性地把企业之间的并购与婚姻相提并论。
——这大约就是约定俗成的东西。
由此,我们不能不反思近百年的中国历史的功过是非。
我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得到的是虚荣、虚无;失去的是大国之风范,是古国的自信。
在本人2月1日的《被扭曲的女性与男性与中国社会的未来》文章中曾经貌似危言耸听地提到:传媒所造就的中国男人的悲哀,也导致了中国女人的悲哀,对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而言,男人都是撑起国家和民族的脊梁,男人被扭曲就是脊梁被扭曲。而女人都不仅是最后一道防线,更是未来,女人被扭曲就是未来被扭曲。
据说,中国的已婚女性中,真正得到“性福”的比例相当少,不知道是中国的男人不够“爷们”、中国的女性被压抑得太久了,还是媒体渲染的外国男人表现得更“爷们”。至少在网络与现实生活中,像嫁个老外做老公的比比皆是,甚至很多发生一夜情的也倾向于“老外优先”的原则,那里面不乏清纯的学生,甚至有不惜“倒贴钱”包养老外做情人的。
当中国优秀的女性换国籍的、移民的、与外族通婚的、与老外发生婚外性行为的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那么谁能够确保这个民族所流的血还是纯正中华民族精英的鲜血呢!
当一个民族的男性倒下了,这个民族也完了。当一个民族的女性被改变了,这个民族也就完了。
民族差异、文化差异和地缘差异是我们不能直接改变的,但大学教会了我们什么?难道就只有简单的没有祖国、没有民族?我们的老师可能只是就某一个个体书法了自己的感慨,但我们的学生就用一种全面的视角和观点,进行了全否定,未免有些失去理智和客观。
淑女班的意义何在?
个人感觉,开设淑女班不可悲,总比培养出来崇洋媚外的女性强得多。
社会对此进行各种非议,才是悲哀!
——这不仅是女人的悲哀、男人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民族的悲哀。
贾春宝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